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矫治“不敢扶”要双管齐下
      发布时间:2013-12-04 16:12:25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道德标准只能约束讲道德的人,心存恶念,有意“碰瓷”的人,道德约束对其毫无作用

媒体报道,郑州市文化路巡防队员郭志强看到在一公交车候车站附近,一个眉毛胡子全白的老人趴在地上,说不出一句话。据几个围观者讲,老人是自己走路时摔倒的,因最近央视报道四川达州蒋老太太涉嫌敲诈3个小学生家长的事情,大家都不敢上前搀扶老人,只是在现场守护并报警和拨打120。

人们不敢扶,关键是怕被讹诈,其背后折射出社会的信任基础十分脆弱——看到老人倒地了,站在一旁进也不是,退又不忍,害怕“彭宇案”、“周翠兰案”再度上演。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描述“陌生人社会”时说:“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但“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虽说人人自防是人的本能,但如果人人都自防,势必导致“陌生社会”意识泛滥成灾,道德建设的“短板”难以补齐,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进一步加剧,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阻止道德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是社会转型期不可回避的问题,解答这道考题需要双管齐下。

一方面要重新构建符合中国当前发展实际的社会道德规范,唤醒国民的道德良知。如现实生活中“合肥老太”的家人四度拒绝车主赔偿,甚至坚持“不能为了钱卖了良心”,这虽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显示了良知和正义。这样的事例如果更多一些就会在社会上营造一种“以冷漠为耻,以助人为荣;以讹诈为耻,以感恩为荣”的良好氛围,真正用温暖唤醒冷漠,用爱心融化冰冷。

但道德标准只能约束讲道德的人,心存恶念、有意“碰瓷”的人,道德约束对其毫无作用。这就必须从法治社会的管理角度着手,像外国一样来个“好心人免责条例”和“讹诈者获刑法规”,用法制来维护社会道德的正常秩序,用公正司法来保护善良惩处恶人,这才是矫治“不敢扶”现象的根本办法。

(玫昆仑)

责任编辑:李享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