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教育,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二者之间有不可替代性
我们还没有从重庆长寿区十岁女孩摔打男童的惊愕中走出来,福建莆田又发生了一起十四岁男孩虐杀八岁女孩的事件。两个小孩行为中表现出的恶,让我们不寒而栗。
因为两人都是高年级的小学生,照例我们又把这些事情归咎于学校教育的失职,强调学校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但笔者以为,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可能更多在于家庭教育的缺位。
孩子道德品质培养的最佳阵地不在学校,而在家庭。但很多人似乎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社会认为学生的道德教育属于学校范畴,今天一个文件、明天一个文件,要求学校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培养。教师们认认真真地育人,开展各式各样的道德活动,却一直收效甚微,作用并不明显。
为什么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不管用?因为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不可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这样的道德教育似乎隔在空中,走进不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家庭教育就不一样,父母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生活境遇,创造机会让孩子去认识世界,去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一个外国银行家为孤儿募捐,把养尊处优的独子带到现场,让他看看什么是贫困。儿子回来后,读书做事比以前认真多了,因为他知道了自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了感恩,感恩父母的认真工作,才让他有了今天。
一些父母只顾拼命的赚钱,认为只要有了钱,孩子就能上好的学校,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他们早出晚归,很少花时间陪一陪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往学校一扔,一切由学校和家教代劳。其实这是我们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家长们要主动去关心孩子的成长,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导师。
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让孩子进入父母的工作环境,去体验父母工作的艰辛,以求在潜移默化中正向引导孩子。可惜,中国的父母总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太辛苦,要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过于强调与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财富,而不是与孩子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恶童”现象只是个案,我们不需要惊慌,但我们应正视并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于道德教育,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二者之间有不可替代性,我们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从而模糊了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品德上的独特功能。
冷庆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