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编 张维麟 画
话题
今年1至10月,我省有易武正山茶、武定壮鸡、剑川木雕等14件地理标志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获得注册及初审公示,至此,全省已注册及初审公示的地理标志商标总数达到80件,居全国第8位,其中有很多涉及农产品。
那么,要让这些地理标志商标成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绿色动力,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投以更多的关注呢?
创新模式,开发绿色动力
易晖
与其追捧所谓建筑新地标,不如多关注新农村地里冒出的新地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它们代表着广大农民的梦想、尊严、骄傲
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让高原特色农业的品牌更加响亮,是我省产业强省的必由之路。
申请地理标志是目前国际上保护和发展特色产品的一种通行做法。农产品地理标志是地理标志商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标示着农产品的来源,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今年1至10月,我省又有14件地理标志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获得注册及初审公示,其中有不少涉及农产品。笔者以为,当前一些农产品地理标志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了“标志+公司+基地+农户”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模式,这是过去流行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升级换代。
在没有农产品地理标志之前,我省大量的土特产虽受本地人喜爱,却难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当土特产穿上农产品地理标志新装,其经济价值和文化含量便明显提高。以前,云南的不少高原特色农产品在卖相上往往像是“穷丑矮”,曾长期被市场边缘化。而许多外表像“高富帅”的农产品虽味同嚼蜡,但因为其卖相好并有洋气的商标,在市场上反而得宠。但近年来,消费者的理念渐渐成熟,个小并长满麻点的金平香蕉、昭通苹果等产品,因高原特色味道浓郁而卖出好价钱,闯出大市场。从事高原特色农业的人群也从粗放经营转为品牌经营,农产品地理标志就是农业现代化闪亮的品牌。
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的丰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省工业品牌不足的缺陷,增强本地的产业发展新自信。有特色必有市场,注册一个商标、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并非神话。我省许多地区通过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创新农村经营组织形式,使农民实现了就地就业、创业,分享特色产业发展成果。
对于城市人来说,以前通常只认识不断往高处生长的新地标——新建的摩天大楼,但这种不断被刷新的所谓地理标志不接地气,泡沫泛滥,常令人找不着北。城市媒体与其追捧所谓建筑新地标,不如多关注新农村地里冒出的新地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它们代表着广大农民的梦想、尊严、骄傲。
农产品地理标志多一些,城市里的绿色健康食品就会多一些,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的辛酸就会少一些,城乡协调发展的进程就会短一些。
广而告之,强化品牌效应
谢建东
要真正将地理标志商标相关产品的企业、品牌做大做强,相关部门有责任引导全社会提高商标品牌意识,提升对商标价值的认知
地理标志商标数量的快速增加,有力地证明了我省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至于如何让地理标志发挥更大效用,助力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首先当然是要扩大宣传。
获得地理标志商标意味着该产品具有可靠的质量和信誉保障,以及地域上的难以替代性。加大宣传力度,不仅仅是让公众了解我省的商标品牌企业、商标战略工作进展情况这么简单,而是要让更多人知晓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价值,增加社会认可度。
众所周知,商标品牌建设有利于特色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在商标品牌的引领下,市场会推动相关资源要素聚集,进而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板块。但由于行业差异、自身管理、市场及规模等因素影响,我省地理标志的发展参差不齐,如何利用好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提升其品牌价值和经济效益,成为了目前亟待突破的瓶颈。
现实中,一些地理标志商标虽然申报成功了,但由于使用不当,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效用;一些企业对《商标法》和注册商标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品牌建设的长远意识。比如在产品包装上,不突出地理标志商标,热衷于自创品牌,却难以打开销路。此外,在使用地理标志商标的过程中自我保护能力差,正当权益受侵犯得不到及时维护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地理标志商标在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建设过程中效用的发挥。
在业内人士看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不尽完美,不仅仅是营销方面走得不成功,深层次原因还是对商标价值认识不到位,以及法治观念的缺乏。
故此,要真正将地理标志商标相关产品的企业、品牌做大做强,相关部门有责任引导全社会提高商标品牌意识,提升对商标价值的认知,并通过合理正确的使用,提升地理标志商标产品在市场中的信誉度和占有率。同时,还需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对于商标法的了解,加强对工商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商标监管服务的效能和水平。通过各种机制,让更多的企业、群众加入到争创驰名、著名、知名商标品牌的工作中,用心用力打造好特色农业品牌。
因地制宜,联动相关产业
朱婧
政府的扶持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但一定要抓住关键,根据农产品的特性和可能遇到的瓶颈出台相应的扶持措施
今年1月至10月,我省又有14件地理标志商标获得注册及初审公示,总数排名全国第八,增速也属最快省份之一。获得地理标志商标意味着“土特产”变成高原特色品牌,这是喜,但喜中带忧。因为,更多的云南优质特色农产品并没有走入象征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的地理标志商标行列,更不用说从中收获相应的经济效应。
地理标识商标与其他商标不同,它表明了产品特色和产地的必然关系,对“一方山水”产地要素的强调,使得要开发商标的价值面临很大难度。既然产品不可能离开产地,那么政府可以考虑把龙头企业引进来。作为产业链上活跃的单位,引入相关企业也是完善产业链的题中之意。
以文山三七为例,在其获得地理标识商标后,政府通过项目、金融、专项资金扶持,加快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引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知名制药企业,整合文山州现有的三七制药企业,加快三七初加工中心建设,引进先进科技,嫁接改造现有的三七加工企业。在三七产业链中,有本土企业承担初加工,大企业或集团等进行深加工,科研单位或机构参与研发。三七从七农手中到成为包装好的药品,其附加值得到很大提升。完整的产业链极大地开发了地理标志商标的价值,文山三七产业飞速发展,去年就实现总产值100.29亿元。
相较于产业链较为成熟的三七产业,今年新增的武定壮鸡路在何方?活禽讲求新鲜、安全,面对运输条件对产品质量的限制,政府扶持的思路或许可以从第一产业移开,不必紧盯着产品本身。可以从第三产业开始产业链建设,抓住武昆高速路通车的好时机,搞好旅游业,投资建设农家乐,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武定观光旅游,品尝鸡肉。延长产业链,通过扶持第三产业来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这不失为一种思路。
农业产业要做大做强,完善产业链是经济规律的要求。而政府的扶持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但一定要抓住关键,根据农产品的特性和可能遇到的瓶颈出台相应的扶持措施,比如,对于保鲜要求较高、又需要走出去的产品,着重考虑扶持物流产业,对于科研要求高的产品,考虑引进大企业。总之,地理标志商标的价值开发,还是得讲究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