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单位把“三公”经费的相当一部分,用在了“吃吃喝喝”、“考察旅游”与“迎来送往”上,助长了享乐主义和特权思想,败坏了社会风气,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和担忧。用公款“吃点喝点享受点不算什么”的思想和行为绝不可轻视,当以此次专项整治为契机,坚决清除这个脱离群众、滋生腐败的“病灶”。
制度刚性约束是管住“三公”经费开支的阀门。整治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的“三公”开支,应从严做好预算控制的基础工作。要硬化财政预算约束,软化权力对制度的消解,切实做到不得报销任何超范围、超标准以及与相关公务无关的费用;要严格公务接待标准,严禁私客公待,严控因公临时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要严格执行我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的办法,组织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坚决查处超编超标配车、违规换车和公车私用等行为,啃下公务用车管理这块硬骨头。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给“三公”支出套上笼头,必须增加透明度,将支出的全过程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建立融信息公开、资金监管、网络举报、跟踪督办、终端查询、问题反馈、民主评议等为一体的监督管理机制,堵住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跑冒滴漏”,切实保证公众行使各项权利。
加强宣传引导是有力的警示器。对群众举报的问题,纪检监察部门要及时跟进调查,促进快查快办,加强案例教育,加大反面典型曝光力度,对顶风违纪的典型案例,坚决查处并及时通报。要认真总结、宣传和交流整治“三公”开支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广大党员干部学有榜样,行有示范。
云南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