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有保障、保有退路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不失为一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好办法
据统计,中国的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2.6亿。他们离开家乡来到城市打拼,生活在城市却不是城里人。户籍使他们成了城市里的异乡人,即使他们参与了城市的建设却没有归宿感、缺乏认同感。
无疑,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的一项紧迫任务。近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以往城镇化发展中重“地”轻“人”的现象将被纠正。
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但是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则只有35.3%。这表明,还有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里不是城镇户口。有专家做过调查,很多农民外出务工回乡后,会选择在县城买房,而不是省会城市或者其他离家较远的大城市。因为他们还有亲属在农村,也不想放弃农村的土地,这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城镇化新的思路。
众所周知,像北上广和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就业机会多但落户条件较为严格,且高昂的房价让农民工群体望而却步;而县级城市房价低却又缺少就业机会,这造成了农民工群体进退两难的状态。
很多年前,费孝通先生就提出过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如今我省正在积极推行的县域经济战略,以及农民转居民“盖两床被子,穿十件衣服”的措施中也有就近就地转移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在留有保障、保有退路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不失为一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好办法。只是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稳步有序地推进。
谢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