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故里 共圆通车梦
“现在我们走的这条柏油路,是斯那定珠投资3亿多元,帮助巴拉村从悬崖峭壁上辟开的一条通往幸福之路;冈曲河对面那条约1米宽的人马驿道,是我们村5年前通向外界的唯一小道。”巴拉村村民格桑次仁说。
封闭、贫困、落后,是当时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幸福村委会巴拉村民小组的真实写照。而通公路,也曾是香格里拉县云南文投巴拉格宗旅游开发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斯那定珠儿时的梦想。
13岁就走出大山打拼创业20余载的斯那定珠,虽然一家人在城里生活衣食无忧,但一想起世世代代与世隔绝的家乡,离家时跟乡亲们讲过的通路梦便浮现在眼前。他暗自思谋:家乡虽然贫穷落后,但却是一片神圣净土。如果把家乡原生态的山水作为旅游项目开发,也许可以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他毅然回归故里,注册了巴拉格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要开发风景旅游区,最大的“拦路虎”就是修通巴拉格宗的公路。
2004年9月,从214国道通往巴拉村的这条盘山公路正式破土动工。在施工期间,尽管斯那定珠碰了不少“钉子”,但他仍然日日夜夜坚守在修路现场。艰难的修路工程“榨干”他多年的积蓄后,这位刚毅的藏族汉子,一下子就从拥有几千万元的“富翁”变成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为了打通这条公路,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变卖了在香格里拉县城的店铺、车子、甚至住房,继续修路。
2008年元旦,家乡的通车梦实现了。之后,这位被人们称为“傻子”的斯那定珠,又通过艰辛的努力,让乡亲们实现了通电、通电话、通网络的夙愿。
打造景区 共圆致富梦
记者走进这个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心的国家4A级景区,只见藏式风格的酒店和游客接待中心等格外引人注目,身穿藏装的导游热情地迎接宾客,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元素的原生态风貌完美无缺。
导游管理部负责人洛桑说:“景区从开始建设至今,斯那定珠一直坚持‘开发为保护,保护促发展’的理念,施工队不小心砸断一棵树,他硬是叫施工队栽活一棵才肯罢休。”
2011年4月,景区荣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品牌后,斯那定珠更加明确了对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他开始与云南文投集团合作,在保护自然遗产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旅游文化资源,逐步实现景区转型升级,走原生态文化旅游和自然风光旅游相融合的路子。为彻底改变乡亲们“一碗青稞面,青稞面一碗”的生活,他又给每户出资2万至10万元不等,让生活在高海拔山坡上的全村14户村民陆续搬迁到冈曲河畔,形成一个新农村——水庄村。村民原有的房屋和土地,由景区租赁过来,每户每年可得租金2万多元。景区对房屋重新进行修缮后供游客观光,土地则开发成生态农场。
该村村民扎西次林说:“以前我家7口人,口粮最多只够半年。现在,我家住上宽敞房子,是斯那定珠补助建起来的,微型车和农用车也是他购买给我家的。”村民小组长班建民插话道:“过去我们村仅有5匹骡子,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汽车;过去村民结婚都是村里互通,现在外省姑娘嫁进我们村,我们村的姑娘也远嫁到昆明等地了。”
扶持产业 共圆幸福梦
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斯那定珠说:“乡亲们有了产业,不但提振了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信心,而且社会也就更加和谐稳定。”
村民鲁茸一家6口人,在未搬迁前,每年仅有100多元的收入,过年连年货都买不起,全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吃上饱饭。如今,他不但种植一些药材和蔬菜,还开办了一个养鸡场,每年仅养鸡一项毛收入就有约20万元。
斯那定珠在鼓励并扶持乡亲们发展产业的同时,还把道路维护工作按段承包给村民,每户每年都能拿到7000多元钱。景区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工程,他也承包给村民去做。去年,村民小组从景区获得集体收入50多万元,今年达到了80多万元。
如今,巴拉村不但家家都建起了藏式石头房,而且面包车、冰柜和电脑等昔日想都想不到的东西全都进入了村民家中。
在景区的发展过程中,斯那定珠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目前,已解决16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正如他所言:“要实现中国梦,就要让更多的农村家庭圆幸福梦。明年,景区五星级酒店建成后,至少还要再吸纳2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
憧憬未来,斯那定珠还有更大的梦想:“下一步,我不仅要全力提升景区旅游品牌,让其真正成为众多游客寻找心灵归宿的旅游胜地,而且还要让我们藏乡更多的贫困群众实现就业,让世代生活在迪庆雪域高原的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共圆中国梦。”
(记者 尤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