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高德荣 这个楷模不一样
“部长,怎么又来一批记者?像这样天天跟着我,叫我怎么干工作?”10月,当全国各地的记者们兴冲冲地来到独龙江乡采访高德荣时,谁都没想到他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给州委宣传部领导打电话抱怨。
“不配合”的采访对象
记者们来到独龙江当天,纷纷拿出各自准备的采访方案,都被高德荣拒绝。原来,“老县长”已经安排好要去各村检查安居工程建设,于是大家只好跟着他的脚步走。
第二天,“老县长”果然只按照工作安排“我行我素”,没给大家留下一点采访的时间。每次停车驻足,他要么去看望村民,要么去查看工程进展情况,有时还没等记者跑到跟前,他就已经上车赶路了。就这样,大家只能高度集中精神注意他的“行踪”和他讲的每一句话,大家都说,“这个楷模不一样。”
从早上8时到晚上8时,6个村、10多个项目建设点、上百里路,“老县长”一直精神饱满。而记者们却已苦不堪言。高德荣的同事对大家说:“这就是‘老县长’每天的工作。”
对待工作和村民,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询问、同样的关心,“老县长”都要重复很多遍,然而对待记者采访,同样的话他却从来不说第二遍,这让大家很是吃尽“苦头”。对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陈鸿燕说:“采访‘老县长’真难,忽略了一个细节别想他再说第二遍。”
“不尽责”的严父
说起独龙江与独龙族,高德荣滔滔不绝,但对自己家里却绝口不提,于是大家都想方设法从他嘴里“撬”出他家的情况。在他的眼中,只有独龙江和独龙族的发展才是他时刻牵挂的大事。
离开独龙江乡前,记者们聊起此次采访中难忘的事情,不约而同地想起了“老县长”女儿高迎春在谈到父亲时的频频哽咽。她说:“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很少管我和弟弟了。我和弟弟的婚事不但不准以父母名义请客,就是全家人想吃顿团圆饭也是奢望。”
高德荣的驾驶员肖师傅说起“老县长”也忍不住掉眼泪:“很多人都说他精神好、精力充沛,其实他身体并不好,每天都要吃药,高迎春也只能拜托我多帮忙照顾好老头子。”
“听完他的故事,自己被深深地触动了。”陈鸿燕感慨。中央电视台记者崔晨韬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老县长’对家人如此苛刻、甚至是不近人情,对群众却又如此亲近和关怀,让我非常震动。像他这样一心为公、坚持原则的人,我确实还是第一次遇到。”
可亲可敬的老人
虽然采访过程中没有得到“老县长”的主动配合,但是真实、亲切、可敬的他依然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我眼中‘老县长’就是个真实、可亲可敬的老人。与我采访过的很多模范典型相比,他更多了一份诙谐幽默。”陈鸿燕这样说。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记者乔亚美说:“跟着‘老县长’工作了一天,途中看到他对村民特别关爱,而且他对领导也和对村民一样,很真实。他用一颗真心赢得了独龙江群众的爱戴。”
作为“老县长”的司机,肖师傅最有发言权。肖师傅爱人生孩子那天正下大雪,因为“老县长”担心村民的生活,他也只能跟着“老县长”在独龙江奔走,直到孩子出世第4天他才看见自己的孩子,对此,家人都有怨气。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他前脚刚到家,“老县长”就提着两只鸡进来。那一瞬间,所有的怨气都烟消云散。
“以前觉得他是领导,应该不好接触。没想到他完全没有‘官架子’,非常平易近人。”怒江电视台记者胡丹丹说。
怒江报记者陆娉婷说:“‘老县长’是我们的楷模,给我们传递了许多正能量。他善良、正直、有脾气、会骂人,然而正是他骨子里的‘个性’,群众才把他当自己人,愿意和他说心里话。这个时代就是需要‘老县长’这样能俯下身子和老百姓说话的人。”
记者 邓清文 付雪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