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白衬衫,一条涤纶裤,一穿就是3年,最苦的时候3天吃不到一顿饭,跟工友挤一张钢丝床睡,楚雄牟定人毕业的创业路可谓筚路蓝缕。20年的摸爬滚打,他从一个走出大山只身奋斗的打工仔,一步步打拼成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并为在昆明打工的老乡组织了一个提供生活援助和创业支持的“娘家”。
创业路
毕业的老家在牟定县安乐乡直苴村,是大山里典型的贫困村。1994年,21岁的毕业从老家走了4小时的山路到达禄丰县黑井镇,坐火车只身到昆明闯荡。头3年,他在木材厂做过苦力,在温州人的商铺里卖过电器,工作在换,却穷困到买不起一件新衣。仅有的一件白衬衣,一条涤纶裤,晚上洗了白天穿,再难也会保持干净体面。每个月要从仅有的200元工资中扣除大部分寄给双亲和家里的3个弟弟妹妹维持生活。
1997年,机遇终于敲响了毕业的门。卖电器时,毕业偶然结识了一位做医疗器械生意的顾客。那老板见毕业手脚勤快、做事踏实,当场决定让他做自己的销售员。毕业表现出色,老板把他的月薪从每个月400元涨到了1500元。然而小角色还有大梦想。1999年,卖了两年医疗器械的毕业,对行业也逐渐熟悉,便拿出在昆打工5年攒下的积蓄在楚雄大厦租了一间办公室,成立了自己的创业公司——昆明五华医疗设备经营部。凭借自己在业内的口碑,毕业说服一位北京的销售经理赊给他3套医疗设备,条件是3个月内卖出。毕业跑遍了昆明周边的医院,最终用10天时间将设备卖出,挖得了第一桶金。后来,结合偏远医院急需设备又无力购买的实际困难,他创出了免费提供设备、支付耗材费用的经营模式,与省内多家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感恩心
毕业办公室墙上有几个红字引人注意:“坦诚、宽容、感恩、内敛”,这是他对员工的要求,也是多年来他教育孩子的道德准则。一路走来,毕业始终在践行“感恩”二字。
村里的小学桌凳和床烂了,却购置不起,他买了两卡车送去;村党组织、老年协会缺活动经费,他连续扶持了6年;村里路不好走,他出资修通了村间6里长的水泥路;面对家庭困难的学生,他拿出20万元资助了32名大学生入学……对于这样一件件、一桩桩的好事,他总说:“我作为山里娃那颗感恩的心始终没变。”
在昆打工期间,毕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几年的积累,他和几个党员于2004年成立了“安乐乡驻昆流动党支部”。在昆打工的同乡人,在没有找到工作之前,党支部提供基本的生活补助,并提供创业支持、就业指导和法律培训等服务。这个由7人壮大到37人的党支部,10余年间带动了1000多牟定人在昆就业,还有20多人创业成功当起了老板。
最近,牟定县委组织部决定在昆成立“牟定县驻昆流动党员党委”,毕业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书记人选。成立创业帮扶基金会,给创业的老乡提供资金、帮扶营业的计划毕业早就成竹在胸。“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家乡养育了我,不能忘本。”毕业说。
(记者 郎晶晶 李毅铭 通讯员 代琼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