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
交流
聚焦 记者 张彤 摄
2011年5月,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两年多来,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一直致力于建设中国沿边开发开放的经济贸易窗口、文化交流窗口和友好往来窗口。
12月7日至8日,出席第六届10+3媒体合作研讨会的中外嘉宾走进瑞丽,感受民族多彩文化、体验边疆团结和谐、感受沿边开发开放。
一
沿着瑞丽江,汽车顺着新铺的柏油路缓缓行驶,看着公路两旁的建筑和植被,尼泊尔《镜报周刊》总编辑普拉姆·库玛里·潘特女士感到惊奇。她说:“没想到,这里的气候、民居、寺庙和尼泊尔南部是如此的相似。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尼泊尔,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热闹的锣鼓声将嘉宾们迎进了瑞丽市勐卯镇沙喊村“瑞丽傣族孔雀舞培训基地”。一群八九岁的孩子正在练习傣族《孔雀舞》,婀娜优美的舞姿,牢牢吸引了中外嘉宾的目光。瑞丽傣族孔雀舞国家级传承人约相带领着孩子们为嘉宾们进行了精彩的表演,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嘉宾们不由自主地比较起《孔雀舞》与自己国家舞蹈的异同。泰国民族多媒体集团兼东盟电视台执行总编辑他农·康颂告诉记者,傣族《孔雀舞》和泰国的舞蹈非常相似,但泰国舞蹈节奏更慢一些。他一边说一边情不自禁地舞了起来。“尼泊尔也有孔雀舞,演员的穿着很像孔雀,但表演没有这么传神。”《新兴尼泊尔报》总编辑尤巴·纳特·拉姆萨兴奋地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舞蹈此刻成为了沟通的语言。
得知约相老人的学生来自北京、上海甚至是东南亚各国时,东盟秘书处公共事务部主任李键雄由衷地称赞:“酒香不怕巷子深,云南的《孔雀舞》早因杨丽萍而在世界上名声大噪。傣族人把舞蹈融入生活,生活化是保护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你们做得真棒!”
韩国《中央日报》总编辑金钟赫认为,中国政府投入资金扶持文化传承,开发旅游产业,这些都是造血工程,这样不仅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也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传承,真了不起!
二
走进位于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的银井寨,工作人员向嘉宾们介绍,这就是著名的“一寨两国”。公路将同一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寨中的国境线以竹棚、村道、水沟、土埂为界,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去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家里生蛋便成了常有的事。寨子里的老百姓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他们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同赶一场集,和睦相处。
听到这些,“惊奇”是嘉宾们共同的表情。“没有森严的守卫,国境线只是一道天然的树篱,荡个秋千都会进入缅甸境内,这样的景象我是第一次见到。”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副总编辑扎卡里亚·阿卜杜勒·瓦哈布感慨地说。
“我感觉像回到缅甸了。”缅甸亚誉媒体集团编辑和技术部主任林伯乃热心地向其他国家的记者介绍着缅甸的一切。他热情地招呼边境对面的同胞,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得知双方边民往来十分便利、生活富裕,林伯乃计划回去后就到中缅边境一线采访。
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穆赫坦说,对于许多国家来说,边境都是敏感的话题,中缅边境的情况让人印象深刻,密切的往来以及互利共赢的关系,增强了信任,避免了误解,边境更加和谐稳定。
印度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高志远说,中缅边境的和谐互利具有示范意义。中印两国总理已经提出将共同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目前已开始实施,中缅交往的很多做法值得借鉴。
三
驻足瑞丽口岸,看着熙来攘往的边民,印度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高志远感叹:“瑞丽的开放程度出乎我的意料,中国政府给予沿边地区开放的政策支持也是我没想到的。”
2013年上半年,进出口总值14.1亿美元,进出口货运量121万吨,出入境人次逾600万,交通运输工具103.1万辆次;每天4500人次、7200车次出入境……瑞丽口岸的一组组数据让菲律宾《马尼拉公报》高级记者罗伊·马巴沙很吃惊:“中国云南和老挝、越南、缅甸3个东盟国家接壤,边境口岸是中国进入东盟的通道,缅甸在今后将会成为东盟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与之接壤的瑞丽,可以预见发展将会越来越快。”
巴基斯坦《国民报》首都分社社长法司胡·拉赫曼·罕说:“中国接壤的国家很多,巴基斯坦也是其中之一,中巴关系很好,中巴两国合作如能因地制宜,借鉴中缅模式,两国贸易一定能取得更大成就。”
“此次瑞丽之行让我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现在瑞丽被定为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在国家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搞好周边外交的背景下,瑞丽的发展将在政策、区位、人文等优势的支持下,迎来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外交部参赞李涛说。
来到瑞丽,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中外嘉宾的亲身体验中变得更加具体。
日本朝日新闻社国际报道部主任石合力说,原先以为云南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落后的小地方,来了之后发现这里的基础设施非常完善,尤其是遍布各地的机场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道路、口岸,还是普通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都让中外嘉宾实实在在看到了云南的发展情况。尼泊尔《新兴尼泊尔报》总编辑拉姆萨说,在这样多山的边境地区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一个发展的奇迹。
记者 祖红兵 刘红 张若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