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年起,我省开始承担派往乌干达的援外医疗任务,每两年轮换一批,迄今为止已派出16批156人次。他们中有被当地人称之为“神镜”的王建刚;有连续两次援乌,用手中小小的银针为不少乌干达民众解除了病痛的针灸医师高岚……
“远赴非洲救死扶伤,这个选择不后悔。”这是医疗队队员的共同心声——
曹贵华 高风险下他选择坚持
“welldone”(英语“做得好”),“Gebali”(斯瓦西理语“做得好”),“Webalinweu”(斯瓦西理语“非常感谢”)……在金贾和金贾医院,每当看到或认出云南援乌医疗队队员,病人和当地居民总是发出感激的话语,他们把医疗队队员称作“professor(教授)”,当作“中国白求恩”。
曹贵华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年,他放弃昆明相对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主动申请随第15批援乌医疗队到乌干达工作。此后两年中,他经常门诊到下午2点,手术到晚上6点才结束,急诊则随叫随到。在医院泌尿科医生仅他一人的情况下,他克服种种困难,多次抢救危重病人。乌干达尿道狭窄患者较多,其中包括HIV的患者,他冒着术中被感染的风险,在简陋的条件下成功实施了各种复杂性尿道狭窄手术23 例,有的患者手术康复后送自家养的土鸡都被他婉言谢绝。遇到贫困的患者,他还自掏腰包,赠予路费和检查费。
曹贵华的父母在四川老家,妻子和女儿则居住在昆明,父母年迈、女儿幼小,家中一切事务都靠老家亲人和妻子照料。“平时,只能打电话给爸妈报个平安,问声好,到乌干达时女儿刚上一年级,接送孩子都是妻子在做。我对他们亏欠太多了。”曹贵华说。
“昆明好在,工作也好开展,但是,作为一名医生,我就是想去一次非洲,检验自己、磨炼自己、提升自己。这是一种职业信仰,也是对自己医德医风的一次考验,而面对考验,可能就会失去一些东西。”曹贵华说,这大概就是一批又一批背井离乡的援乌医疗队队员的心声。
高 明 病痛中她选择了留下
在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非洲,疟疾是主要的致命疾病之一,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生高明,抵达乌干达后不久就遇到了严峻考验。
尽管在出发前,高明和队员们都服下了预防药物,可就在到达乌干达后的第12天,她开始感觉头颈肩部酸痛,翌日,症状非但没有缓解,而且四肢关节也开始酸痛了,恶心想吐,心慌脉快,确诊为恶性脑疟。
这个结果来得太突然,但高明沉着应对,立即肌注蒿甲醚,吊盐水。然而几天过去了,她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一站起来就觉得下肢,特别是帼窝和小腿胀痛麻木,稍站一会儿就感到钻心的痛,而且每到晚上就发烧,高烧时有38.5度,低时也有37.5度。
病情重、进展快,肝、肾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使高明一度出现了悲观情绪,而一想到远在昆明的父母、丈夫和儿子,眼泪就簌簌地流下来。“难道这病会要了我的命?我还没开始工作呢,而且我答应家人两年后按时回家。”
是回国治疗还是坚持留下,究竟选择哪一条路?激烈的思想斗争深深地困扰着高明,“早在昆明时,我就下定决心,到乌干达后要努力工作,这样一个挫折不应阻碍我前进的身影,即便是病歪歪的身影。”高明最终选择了留下,在队员们的关心帮助下,历经40多天的坚持和治疗,她终于战胜病魔并继续投入医疗工作,直到2007年8月完成任务后才随队回国。“看到医治好的病人,我哭了;回到昆明看到家人,我也哭了,这都是幸福的眼泪。”高明说。
王孝艳 高压时她选择了镇定
乌干达是艾滋病高发区,队员们在工作中面临不小的感染风险。然而,队员们从未望而却步。
来自玉溪市中医院的王孝艳,是第14批援乌医疗队唯一的女队员,她针灸之术精湛,诊室里总是人满为患。一次,她在忙碌中不慎被扎过艾滋病人的针弄伤,但她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一边认真服药,一边坚持上班。“那段时间里,她不知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压力,可是她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消极怠工。”同行队员无不钦佩。
上天总是将幸运交给有爱心的人,持续半年的多次复查结果均为阴性。当被问及是如何熬过那段痛苦的时间时,王孝艳淡然应答:“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正确地面对、积极地解决问题才是当务之急,一味地恐慌和消极是没有用的。”
在日后的工作中,王孝艳坚持不懈地为患者诊疗,每天要看的病人都非常多,许多面瘫、颈椎、腰椎病人,都远道而来找她诊治,就连乌干达的国家移民局总监也成了她的病人。
新闻助读
受援医院
金贾医院,这个被称为乌干达第二大的医院,床位大约有500张,医务人员约有400人。但如果仅从硬件设备来说,只相当于国内乡镇卫生院条件,全院检查设备只能做简单的三大常规,而且仅有的X光机、黑白B超机还经常出现问题,泌尿科所在的病区有时连血压计、体温表都没有。
生存环境
乌干达水资源丰富,世界第二、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有42.8%在乌境内,其他还有艾伯特湖、爱德华湖、基奥加湖、乔治湖等等。因此,相对多数非洲国家来说,干旱不是乌干达的主要问题。然而从2005年开始,受东非大旱的影响,乌干达停水停电的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水管里淌着的也常常只是半根筷子粗的一点“眼泪水”。照明只能依靠蜡烛和气灯,队员们常常不能炒菜做饭,只能随便煮点面条。洗澡就更谈不上了,到了晚上,也只能打半盆水随便洗洗脸擦擦身。
骄人业绩
□2005年至今年8月,我省派出的医疗队员在乌干达共诊治了76945名病人,开展手术2333台,抢救危重病人542人,为21893人进行了针灸治疗。
□第2批援乌干达医疗队队长刘耕云,第11批、第12批援乌干达医疗队员高岚被卫生部评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
□今年8月15日,在全国卫生援外工作暨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会议上,我省第12批援乌干达医疗队荣获先进集体,第15批援乌干达医疗队队长曹贵华荣获先进个人,我省参加全国会议的代表和全国代表一起,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记者 杨富东 文/图(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