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州市 > 正文
景洪:如何破解 “空壳村”
      发布时间:2013-12-04 16:33:16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财政扶持资金由每年4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20个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全市83个行政村中有集体经济实体的增至65个;全市40%的村民小组有了集体经济实体。请看——

每月的第二周,是景洪市勐罕镇曼搭村的老年人、残疾人生活补助发放周。11月8日,曼飞龙寨68岁的波温罕从村“为民服务窗口”领取了100元的月生活补助。老人高兴地说:“想不到我这个老农现在也能领‘退休工资’了,这都是得了集体经济发展的好处,很感谢村党总支和村委会的照顾。”这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给群众带来实惠的例子。

比本事

逼得村干部开动脑筋发展集体经济

家穷难当,无钱心慌。这是景洪市一些集体经济“空壳村”村“两委”干部常挂在嘴边的苦衷。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群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担了24年勐罕镇曼累讷村委会主任和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的岩罕秀深有感触地说,傣族群众很好面子,“攀比心”比较强,别的寨修了水泥路、文化活动场所,你这个寨也得跟着搞,不然就觉得没有脸面,群众就会埋怨“村干部没有本事”,你的腰杆就挺不直,威信就树不起来,还会影响干群关系。

这种“攀比”其实也是一种激励,逼着村干部们开动脑筋想办法。搞建设办实事不能老是向上级政府和部门去讨,讨多了别人怕你,自己也觉得没脸面。而向村民集资搞建设的事多了,群众也会反感。最好的办法是下功夫发展集体经济。

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党组织增强吸引力、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的物质基础。集体经济薄弱或缺乏,村“两委”的服务功能发挥有限,群众所想所盼所急的事办不了,人心难聚,制约着农村经济、公益建设等工作的有效开展,村干部难当,干着自己也没有底气。这是景洪市农村基层干部的共识。

勐罕镇曼搭村原来的集体经济捉襟见肘,寨子搞公益建设没力量支持,只能空喊空叫,干部威信不高。2009年,该村得到国家棒球训练基地建设的500余万元征地补偿金,部分村民要求把补偿金分给农户,而村“两委”班子则决定用来发展集体经济和建设公益设施,发挥长期效益。村“两委”干部分别进寨入户做解释说服工作,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支持。于是,村“两委”除投入改善村寨道路等公益设施外,拿出295万元购买了240亩即将开割的橡胶树,村集体胶园增加到630亩。这两年橡胶年收益达100多万元,成为村集体最大的财源。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村“两委”决定给残疾人和6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补助,考取全日制一、二类本科院校的本村学生给予一次性两万元奖励,每年安排5万元农业科技培训费等,对村小组的公益建设给予 “以奖代补”的支持,让群众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效。

比班子

让有文化懂管理的致富能人出任村官

针对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发展思路狭窄、渠道单一等问题,景洪市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增强农村党组织服务功能的重要工作来抓,2010年,市委确立用3至5年时间实现行政村村村有集体经济,年收益超过1万元的达到80%以上,超过3万元的达到60%以上的目标。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关键在村“两委”班子和领头人。在2010年、2013年的两次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各乡镇把一批事业心强、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选进村“两委”班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向规模化、长期化、制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现任“两委”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114人,致富能手、科技能人327人,占总数的45%;选拔优秀村官集中到党校培训或部委办局跟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该市制定《扶持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工作方案》,自去年起,将财政扶持资金由每年4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建立市级党员领导干部挂钩联系责任制,对集体经济“空壳村”,采取“领导联、单位包、干部挂”的办法,重点帮扶。市委组织部从涉农部门中抽调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青年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或村党组织常务书记,指导帮助发展集体经济。各村立足资源,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逐步形成了“党组织+村办企业+农户”、“ 村企合作联办”、“党支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模式,项目以胶、茶、果种植为主,因地制宜,开展宾馆、小农贸市场经营及鱼塘、土地、房屋及门面出租等。去年,市级扶持涉及种植、养殖等20个村集体经济项目,整合专项和民政、林业等项目资金共185万元。使20个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截至去年末,全市83个行政村中有集体经济实体的增至65个,年集体经济收益1至5万元的有30个、10万元左右的9个,50万元以上的5个,最高的达200万元。全市40%的村民小组有了集体经济实体。

比管理

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让群众明白让百姓放心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两委”“无钱办事”的难题得到逐步缓解,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各村“两委”有计划的把有限集体资金用于帮助村寨进行道路硬化、兴建文体活动场所、改善村容村貌和生产条件等方面,推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在勐龙镇嘎囡村“两委”宣传栏上张贴着一份“2012年村级财务公开表”,清楚地记录着村级财务收支情况:集体经济收益210万元、镇政府办公经费补助12万元;支出栏的项目补助支出有:曼养广修建排水排污沟补助9.4万元、曼亮伞兴建篮球场补助8万元、曼燕修建水坝补助8.3万元,村教育奖励金10万元,村民住院治疗补助9万元等等。除村“两委”、村小组干部和治安联防员的劳务补助外,最多的支出是各村寨道路硬化、修建篮球场、小舞台等文化活动场的补助金,达80多万元。如今,嘎囡村委会的9个寨子全部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化、寨寨建起了篮球场、小舞台、农村书屋等文化场所,群众安居乐业,和谐发展。嘎囡村党总支书记岩罕应说:“每年投入那么多钱搞公益建设,要不是长期坚持发展壮大的集体经济支撑,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群众都积极支持发展集体经济。”

据了解,仅去年在市委组织部协调整合涉农资金支持和引导下,各乡镇村“两委”拿出集体积累300多万元,兴建了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32个,总建筑面积5300多平方米,解决和改善了基层党组织学习培训和党员、群众文化活动的条件。党建与民族文化活动相结合,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村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明显增强。

如何管理好使用好村集体收入是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乡镇各村村“两委”积极主动加强集体经济规范管理,普遍实行了村级财务 “村有、站(镇农经站)管、村民监督”的制度,成立村民理财小组,实行村务、政务、财务“三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村集体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运作和有效监督管理,向群众交出一份“明白”账、“放心”账,赢得了群众更大的支持,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

记者 赵汝碧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