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观点 > 正文
“无手机课堂”到底可行否
      发布时间:2014-05-13 14:41:05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杨朝清

课堂上,手机已经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打不倒的“第三者”。近日,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倡导学生上课前交手机,打造“无手机课堂”。

智能手机一方面以独特的力量缩短着世界的连接距离,另一方面又“反客为主”,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进行空间挤压和形式异化。不论是大学生习惯上课玩手机,还是亲友聚餐,大家全在玩手机。智能手机俨然成了一把“双刃剑”,给生活带来便利,也在无形中改变甚至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张力中,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过分依赖,不仅会影响学习质量,还会对精神世界的建设造成消极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设置“无手机课堂”,有着良善的初衷。为了帮助大学生克服“手机依赖症”,一些大学可谓“新招迭出”——“屏蔽法”、“积分法”、“扣分法”、“连坐法”……事实上,这些看上去很美好的治理手段,依然陷入了“治标不治本”的窠臼;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实施操作系统,大学生依然可以“找漏洞”、“钻空子”,让“无手机课堂”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美国社会学家认为,在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繁重的当下, “第一空间”是家庭空间,“第二空间”是工作场所, “第三空间”用来满足人们社交、休闲、娱乐等需求。大学生对智能手机乐此不疲,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第三空间”的缺失。如果现实世界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利益诉求,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将会大大降低。而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有些教师照本宣科读讲义,自说自话言古今,当课堂教学不能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热情,大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转移。

大学生在课堂上习惯玩手机,不能将“板子”全部打在他们身上,学校也应该从提升教学质量、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师生互动的角度来进行修复和更新。如果缺乏了这些配套系统的支持,“无手机课堂”就只有道德观感,缺乏实际的使用价值,难以“落地”。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