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观点 > 正文
一场合力制胜的攻坚战
      发布时间:2014-09-18 10:00:57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上下同心、军地协同前所未有;救援有序、救灾有效前所未有……”回顾鲁甸6.5级地震40多天来的抗震救灾历程,许多人都发出这样的感慨。此次抗震救灾,使云南多年来狠抓的防震减灾十大能力建设成效得到了充分检验,既体现于军地之间的密切配合、无缝对接,也显现在政府对社会组织和民间救灾力量的有序引导上。

观点

有专家认为,鲁甸6.5级地震的抗震救灾,反映了我国党政军、军警民的协同救灾模式日趋成熟,特别是政府与民间在理性、专业和协调救灾上达成共识,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政府主导 6个“第一时间”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基础性关键性作用

8月3日16时30分许,当鲁甸发生地震的第一条消息传来,云南抗震救灾应急流程已经启动。

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灾情发生后,我省第一时间启动Ⅰ级救灾应急响应,省、市、县、乡四级民政立即进入应急状态。按照响应规程,应急救援组、灾情信息组、物资调运组、救灾捐赠组、社会组织参与救灾协调服务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7个工作组当晚7点全部到位。

第一时间调运救灾物资。震后10分钟,第一条调拨物资指令发出,调往巧家灾区的第一批救灾物资于当日23时到达包谷垴乡、调往鲁甸灾区的第一批救灾物资也于次日凌晨1时运抵龙头山镇。“如果到过灾区,就能体会做到这一点多么不易。”省民政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震后前几日,余震不断,四处坍塌滑坡,道路受阻,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无法进入,在部队大力支持下,采取直升飞机空投、摩托车运送、人背马驮和部队官兵、志愿者搬运等方式,千方百计把救灾物资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第一时间统计上报灾情。各级民政部门对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以及需救助对象底数进行仔细核查,并利用手机灾情管理系统等收集汇总灾情信息,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和民政部上报,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时间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和安置。据介绍,相关部门采取了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紧急转移安置了31.78万名受灾群众。鲁甸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共有6.6万名回族同胞受灾。为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饮食习惯,地方政府还在龙头山镇设立了7个回族安置点,筹措调拨清真食品到各安置点,保障回族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第一时间组织开展救灾捐赠工作。及时发布捐赠公告,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认真做好每一笔捐赠物资和资金的登记、接收和入账等工作,每日向社会公告接收捐赠情况,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和社会监督。

第一时间开展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本次地震是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启动《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我省积极配合国家减灾委专家组深入地震灾区开展现场调查评估,为科学规划及灾后重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次救灾中做到的六个“第一时间”,在政府救灾中发挥了基础性、关键性作用,被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评价为“高度负责,非常得力”。

民间协同 建立平台引导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依法、有序、高效参与救援

从一方包干到多方参与再到全社会协同,中国救灾体制更趋成熟。

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到2013年的雅安、芦山地震,再到此次鲁甸地震,每次救灾过程中,都活跃着一大批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身影。然而,如果只凭美好的初衷和一腔热血,而缺乏应有的规范和专业的安排,反而会给灾区带来种种混乱,严重的还会导致交通拥堵、物资进不去,伤员出不来、救援信息传递不及时、不顺畅。

如何引导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依法、有序、高效参与救援,建立有效的社会协同机制,让各种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此次鲁甸地震,我省民政部门进行了有效探索。

灾后,从各地赶来救援的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及企业救援队大量涌入鲁甸县。为了借鉴汶川、芦山地震的经验教训,发挥好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省民政厅迅速在救灾应急指挥部下设了“社会组织参与救灾协调服务组”,同时由相关社会组织发起建立“社会组织救援服务平台”,并开通QQ群、微博、微信、短信平台和热线电话。

平台打出“协调服务、有序高效”的口号,在建立短短三四天时间,微信群增加到2个,群里聚集的志愿者达到了300多人,基本上都是各类社会组织、民间救援机构代表和志愿者活跃分子。微信群、QQ群成为了第一时间收集发布信息、组织救援活动、招募志愿者的主要渠道。每天都会有大量信息在群里汇集,内容包括灾区的需求、一线调查者的灾区实情、各地网友捐助的物资信息、热心人提供的运输信息等等。通过这些救援服务平台以及官方与民间的良好互动,救援信息得到及时快速有效处理,这也使得社会组织自觉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全力以赴协同救灾。

“一张珍贵的灾区通行证”的故事,在民间救援队伍中广泛流传。8月9日,公益组织“善医行”创始人刘凤梅心急如焚,由于到李家山需要通行证,她带领的两支医疗队难以进入。刘凤梅立即通过微信向云南社会组织救援服务平台求助。“‘善医行’拥有专业的医疗资源,正是灾区急需的。”正在灾区的省民政厅厅长段丽元得到消息亲自协调,将昭通市民政局的1张通行证调剂给“善医行”。

随着云南社会组织救援服务平台的协调功能不断发挥,越来越多参与救援的社会组织向平台报备。卓明信息、益云救灾地图等一些有影响力的民间救援信息发布机构也加入进来,与平台形成良好互动,大大增加了平台信息的体量和内容,缩短了信息到达相关社会组织的对接时间。

8月13日晚,卓明灾害信息中心向社会组织救援平台发出一条信息:鲁甸县乐红乡对竹村村民委员会马路自然村急需帐篷。平台协调组立即核实,确认信息属实后,迅速与云南省救灾中心对接。随后,云南省救灾中心专门向这里调拨了两批救灾物资,其中第一批救灾帐篷第二天就送到了受灾群众手中。

社会组织救援服务平台建立,搭建了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的平台,实现了政府与民间救灾力量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整合,让平台作用由虚变实,让救援工作在政府主导过程中借助社会力量拾遗补缺,在点面有效结合的探索上取得了初步效果。

阳光透明 把好6大关口确保救灾物资资金公正公平公开

全国动员、爱心涌动,大量援助源源不断送往灾区。如何确保每一笔物资和资金的发放都公正、公平、公开、透明?

“关键是要严格把好接收、分配、管理、发放、审计和监督6个关口。”我省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严格遵循专物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确保救灾物资的使用范围只限于保障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对救灾物资的发放,严格按照救灾物资发放程序,张榜公示,阳光运行,做到账目清楚,手续完备。

省、市、县三级民政部门严格按照《云南鲁甸“8·03”地震应急救灾资金管理办法》、国家和云南省关于抗震救灾专项资金管理等相关要求,对抗震救灾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严格资金使用范围和开支标准。各级民政部门在救灾物资使用管理中依法依规、严格程序,通过一卡通发放应急救助金、遇难人员抚慰金、过渡期救助金等,保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各乡镇将分配救灾物资的品种、数量张榜公布到村,村组把物资发放对象、发放品种和发放数量张榜公布到户,广泛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

同时,派出巡回督查组,深入救灾物资接收点和部分重灾乡镇,通过查阅台账资料、实地查看、走访了解等方式,全程跟踪救灾物资接收管理发放情况,确保每一笔善款、每一件物品都不被乱用,每一份爱心都得到尊重和呵护。

记者 谢炜

责任编辑:李享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