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深化改革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发布时间:2014-10-26 13:14:42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率接近10%,但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不容忽视的代价,如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环境污染等,这使得公众所享受到的经济增长成果大打折扣,老百姓福利水平与经济总量的增长存在一定偏离,出现了“唯GDP”的畸形现象。因此,经济发展过去粗放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转方式成为必由之路。而要谋求转变,挤出水分,必须深化改革,彻底破除经济体制机制不合理造成的束缚。“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经济发展的简短表述,明确了今后经济工作在继续坚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着力点应放在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三农”、城镇化建设和民生保障等方面。

核心:挤出“水分”保证经济增长质量

“经济增长的水分”一词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水分”指统计数据中的浮夸、不切实际,其中包括“政绩工程”所造成的GDP虚高,统计数据造假等,近年来全国地方GDP之和远大于全国GDP,足以证明“水分”的存在;隐性的“水分”指虚高的GDP增长背后对环境、民生、效益等方面所造成的损害,如环境污染治理费被纳入GDP的统计数字中,而从老百姓角度来衡量,“先污染后治理”这种不合理的GDP增长是公众不愿看到的。这种“水分”隐蔽性强,危害性更大。同时应该明确的是,这两种“水分”大都源于不科学的政绩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就是不要再盲目追求GDP而忽略了对环境等的危害,就是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增长速度与质量和效益,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矛盾,而发展既要有速度,也要有质量,中央政府已经将发展质量置于更重要地位,但这种战略的执行是长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比过去稍慢但质量效益均有所提高的增长速度,正体现了转方式的根本要求,也为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从制度层面看,要加强顶层设计,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提供正确导向。“水分”的存在,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我国赶超发展战略决定了“唯GDP”论,中央政府将经济增长的目标分解到地方政府,形成以GDP为核心的考核框架。因此,着力完善体现科学发展的政绩评价体系刻不容缓。要将居民收入、就业水平、社会保障、治安状况、环境保护等纳入政绩考核体系,逐步弱化现行经济增长指标,使政府谋求科学发展,将经济增长的好处更多地让位于广大百姓。总之,将“水分”简单归因于统计数据本身,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要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必须制度先行,以此彻底遏制地方政府政绩观的投资冲动。同时,还需要更加明确的政策导向,包括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配套安排,从而彻底挤出“水分”,留下“干货”,体现“实实在在增长”的内在要求。

从市场角度看,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实现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营造良好环境。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市场过多的干预,是带来地方政府和企业高投入、产能过剩,是产生大量增长“水分”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尽量避免干预经济,避免GDP成为一些政府的数字游戏。要重视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资源价格、资源用途还是资源管理都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同时,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以实现合理分工,使整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政府的角色应转变为经济活动的掌舵者、宏观经济健康稳定的维护者、市场缺陷与失灵的弥补者与调控的监管者。一方面,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下放部分审批权、降低税负、降低融资成本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激活市场。另一方面,破除僵化的体制机制约束,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等要素市场效率,强化价格杠杆调节要素利用效率的市场机制。

从投入与产出方面看,要重视投资与有效供应之间的效益联系,避免因产能过剩所造成的水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存在,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巨大。同时,产能过剩的现象在一些制造业行业日趋严峻,目前我国的产能利用率已低于正常水平,造成行业亏损严重。更为突出的是,经济增长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资源和环境成本高,增长效率低下。因此,必须正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益联系。

路径:科学发展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国是发展中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正面临转型和转方式的考验。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我国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摸索出的发展精髓,追求有效率的增长,将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

目前,中国产业的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创新水平不高,创新优势主体缺乏。各类市场主体在创新发展中还存在问题,国有企业有创新能力但缺乏动力,民营企业有创新动力但缺乏资金,教育与科研单位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在创新主体中,应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因为企业直接面向需求市场,且有较强的创新冲动,只有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才能增强。在能源、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条件的利用率达到瓶颈,资源驱动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此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被列为国家建设总布局的五位一体,这也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密切相关。我国近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生态等造成了严重损害,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意愿也日渐强烈,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投入与行业发展速度,我国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云南省也依托资源与区位优势,将打破传统产业固化的边界,重点培育发展大生物、大能源、大制造、大旅游、大服务五个大产业,打造多产业融合、节能环保、综合高效的未来产业布局。随着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将更专注于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落脚点:以人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3年城镇人口达到7.3亿,城镇化率达53.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自新一届政府施政以来,就围绕“新四化”展开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延伸设计,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发展质量,要努力实现包容性增长、绿色的增长。

城镇化是市场经济的自然选择,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其客观规律。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当扮演监管者和维护者的角色,避免造成市场失灵。首先,要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建立多元化的改革成本分担机制和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为基础设施建设、农民自主创业、扩大生产规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要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其次,要充分拉动当地就业产业,利用鼓励、引导的手段形成区域经济产业优势。随着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必然大幅提高,农村也有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如果城镇没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那么这部分劳动力便面临着失业,城镇化的成果便不会普惠于民,大打折扣。最后,城镇化建设中的收入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和城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点领域,其相关的建设与改革难度较大。一旦这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一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关注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实实在在的增长,无论是对农民有益的增长,还是包容性增长,都不应忽略贫困群体的利益。相同的社会财富用于支持贫困群体的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要远大于富裕群体。在这个意义上,使贫困群体受益的增长是最符合“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如果协调好这种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那么,这种增长就应该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可持续”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有了更大的实现空间。

总之,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其理论内涵,明确经济发展路径和落脚点,通过深化改革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一种新常态,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郭树华(作者系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杨春萍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