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热线”四位一体联动运行已有半年时间。半年里,记者亲眼见证了这一栏目在回应百姓诉求,为群众答疑解惑方面的良好效果,不少例子让人印象深刻。
例如,某县区一位县级领导主动向群众报上手机号,承诺关于该项事务可直接向其咨询,随后群众一连串“这下放心了”让人由衷地为其高兴;再如,某管理部门在上线结束后6小时内就发出通知,迅速纠正了基层工作人员错误执行一项管理办法的情况……这类例子比比皆是,而即使是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一位反映问题的群众所言,能够通过热线感受到政府处理问题态度和采取的积极措施,让人放心多了。
然而,若是把这位群众赞扬的话语倒过来听,如果群众不通过热线,是不是就难以了解到政府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是不是就难以让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是不是就一直要忧心忡忡下去……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状况显然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可偏偏此类现象却普遍存在。包括上文的两个案例,明明问题存在那里都已有几个月了,可就是一点解决的迹象都没有。如果说问题很复杂还情有可原,可是,为何通过栏目几句话、通过有关部门的“特事特办”,几小时内就能解决困扰群众许久的问题,这背后的原因,到底又是什么呢?
金色热线每周一期,一年不到50期,而省级各部委办厅局就有上百家,假如广大群众在基层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难道让他们都只有求助“金色热线”一条路?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是,如何切实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素质,提高基层部门和单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是把问题留到“金色热线”,而是真正使群众的困难在一线就得以解决,问题在最初就得以解答,矛盾在萌芽就得以消除。或许,这需要媒体、政府和社会各界付出更多的思考和努力。
云南日报记者 张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