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单位各部门都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深入联系点开展调查研究、指导推动工作,充分发挥“领上路、导上轨”的功能,既是给领导干部出“考题”,检验他们的党性作风、能力素养;又是为普通干部立“标杆”,让他们循着去走、比着去干。因此,领导干部联系点不仅是活动开展的“晴雨表”,更是干群关系的“体温计”。联系点活动开展是否有成效,不仅反映了领导干部的作风能力,更体现了地方抓落实的水平。
领导干部的联系点不是“盆景”,在选择确定时要坚持可学性原则。虽然选择一些基础好、起点高的单位作为联系点,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样的点往往不具推广性、辐射性。要把那些问题繁多、矛盾复杂、基础较差的地方和单位作为领导干部的联系点,通过领导干部亲力亲为解剖麻雀、雪中送炭化解难题、创新驱动助推工作,把联系点打造成坚持群众路线的“教科书”。
领导干部的联系点不是“功劳簿”,在资源调配上要把握兼顾性原则。虽然打造领导干部的联系点很重要,但不能走入为打造而打造的误区,更不能把打造联系点当作邀功请赏、点缀政绩的“花架子”。因此,不能“富养”领导干部联系点,搞力量倾巢出动、资源富积投入,效果移花接木,实际却对整体推动不上心、不用劲,企图“一俊遮百丑”蒙混过关。
做好联系点工作,必须用真心、花真功、下力气,摒弃简单地投钱投物的思维,到联系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自己的作风、能力和人品、魅力去影响群众、带动干部,在基层“孵化”好作风。
潘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