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缅甸芒休村一户村民家的猪“偷越国境”跑到另一侧的瑞丽市姐相乡银井一社一户村民家的西瓜地,对即将成熟的西瓜又吃又踩,破坏了一亩多的西瓜,两家人为此发生了争执。这本来是邻里之间的小纠纷,但发生在中缅边境就成了一件大事。姐相司法所连忙找来双方进行调解,最终顺利帮助当事双方达成协议。
姐相乡位于瑞丽市中部,与缅甸12个边境村寨接壤,国境线长达22.73公里。边境线两侧人民同走一条路、共赶一条街,建立了深厚的胞波情谊。但兄弟之间也免不了矛盾摩擦。多年来,姐相司法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逐步摸索出了以中缅双方联合调处边境民间纠纷的新方法和新措施,被中缅边境两国边民亲切地称呼为“边境线上的国际小法庭”。
如今,小到一头牛越过了国界,大到车祸伤人,只要涉及中缅边民的矛盾,双方几乎都会第一时间找到姐相司法所设立的“涉外矛盾调解中心”。一直以来,为了解决好两国边民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姐相乡与缅甸当地政府、村寨头人建立了密切的沟通联系,形成了以民间形式联合调处边境边民纠纷的长效工作机制。双方定期举行沟通交流,互换信息,当发生跨国纠纷时,组成联合调解组调处纠纷化解矛盾。
“在具体调处中缅边民涉外纠纷时,我们一直坚持3项原则,最大程度获得双方的理解。”姐相司法所所长许才华介绍道:一是合法合理原则,处理边境边民纠纷,虽然采取民间的形式,但调处中心始终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同时调节过程和最终的协议结果,还应当符合基本的社会公理和准则;二是有利有节原则,即纠纷的调处结果要有利于维护中缅双方边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中缅友好,促进稳定;三是自愿对等原则,在调处纠纷中,注意把握对等原则,多做工作,不搞强制,宁可多次调解,也不图快留下隐患。“许多调解需要花费很大时间和精力,但调解结果都会得到双方的认可。”
除了调解,姐相司法所积极创新普法形式,在调解边境边民矛盾纠纷过程中向缅方人员宣传普及我国的法律法规,利用缅方边民到我方赶集以及节庆活动等时机进行普法,还结合姐相乡中小学都有缅籍学生借读就学的实际,在“送法进校园”活动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培养了一批“小小普法宣传员”。
多年来,虽然遇到了不少让人“头疼”的案例,但一件件看似琐碎的矛盾通过“边境线上小法庭”顺利化解,实实在在维护了边境两国人民的利益,维护着边境线的和谐稳定,更为中缅友谊打下更加坚实的民间基础。
记者 张若谷 杨红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