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只见洱海源头处处是湖清景美的生态画卷。
晨曦里,茈碧湖畔,上百只白鹭在柳树上嬉戏。湖滨带草海湿地里,水面上枯荷卷曲成一个个五线谱音符。“洱源县城几万人就喝这湖里的清水。”洱源县环保局局长杨永胜自豪地说。洱源县境内的560条大小支流,几乎占洱海平均径流量的70%,作为整个洱海流域治理中举足轻重的环节,洱源的环境质量对洱海水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洱源县在洱海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投入数亿元资金,实施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屏障、生态家园、生态文化七大体系建设。通过实施“百村两污治理、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工程,恢复东湖湿地、修复茈碧湖湖滨带、建设草海湿地,开展入湖河流综合整治,对境内海西海、茈碧湖、东湖、西湖、绿玉池5个湖泊进行生态修复;实施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垃圾处置等建设项目,推进“点亮洱源、绿化乡村、洁净家园”3项工程,开展生态园林城镇创建活动,对城乡道路、公园、广场、住宅小区等区域进行绿化美化,确保洱海源头“路净、水清、岸绿、景美”。
在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紫水鸡、白鹭、大雁、野鸭、钳嘴鹳等野生鸟类有的在觅食,有的悠闲地晒着太阳。西湖湿地公园位于洱源县右所镇,面积5.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最深达12米。湖内有六村七岛,形成了村内有湖、湖中有村的独特景象。
眼前的西湖水也曾经历过由清变浊、再由浊变清的过程,因此当地老百姓对“环保”一词有着切身的感受。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水源地保护,环保由最初的各级政府组织实施治污工程,逐步演变成老百姓自觉参与的全民行动。
“水源越好,鸟就越多,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也越来越美了。”西湖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鸿义说。
记者 李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