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社会 > 正文
云南大学学院制实施5年结硕果
      发布时间:2014-02-11 11:09:40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核心速读

日前,教育部首批核准了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的章程,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在全国高校中掀起新一轮高潮。而云南大学早于2009年初,便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施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学院制改革,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学院制实施5年来,收到了良好效果:国家立项的6个重点学科和创新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项目及地方政府立项的8个重点学科建设工作,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建设任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有新突破,院士(双聘院士)增至4人,杰青增至2人,“长江学者”和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同时实现云南省零的突破;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一期”建设立项44项,获准项目和经费在地方“211工程”大学中名列前茅;短短两年间,获国家基金项目17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获准数增长55.6%。

为何改?

管理机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

现代大学制度并非新鲜事物,长期以来,这一制度难以纵深推进的一个主要原因与学校的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界限模糊、配置不均,“学术立校、教授治学”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等因素有关,尤其在改革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很有可能会产生新一轮的校内资源重复建设和低水平运转。因此,这一“敏感区域”往往让众多高校止步不前。

“每一所大学,要想保持蓬勃发展的生机,改革创新是永恒的话题,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举措。”谈起改革的初衷,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刘绍怀说:“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一直是延续前苏联以传承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校-院(系)-教研室”三点一线“,院系、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也缺乏学术合作,人、财、物全部集中在校管理层面,调动不了学院谋发展的积极性,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门类的增多,学科交叉和渗透,学校规模的扩大,都表明老一套管理机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如何改?

调动主动性增强约束力

2007年底,云南大学围绕“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双构架”这一理念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又用一年多的时间进行了多次调研。2009年初,学校开始实施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学院制改革,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针对众多高校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主要在学校层面展开,对学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关注不够的现状,云南大学首先确立了“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运行、师生民主管理、教授专家治学”的校院分级管理体系。 构建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体制,学校简政放权给学院,管理重心下移,增强各学院自主运行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具体而言,学校主要履行宏观规划、制定政策、协调资源、信息服务、考核评估、督促检查、对外联络等职能。学校各职能部门除依法管理保留必要的组织审批权限外,把以往重于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转变为重于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学院内部机构设置权,人员聘用、考核、奖惩权,学科建设权,教学管理权,内部经费审批权,学生工作管理权,合作办学权,有偿社会服务权等均下放给学院,极大地增强了学院自主办学的积极性。

全面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将建设目标、任务分解、细化,并落实到书记、院长担任第一责任人,作为年终和任期届满工作检查考核的依据,每年考核一次,考核结果向全校公布,接受全校师生监督。建立和完善院级教授委员会,使学院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对分离,明确教授委员会主要承担学院学术组织的职能,规定校院两级领导不能成为委员会的成员,不能以行政权力干预委员会的日常事项。

怎么样?

激发新的办学活力

学院有了人事、财物分配权,拥有了办学自主权,极大地增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配之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学院制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团队的建设和合作成为学院制改革的一大特色。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学校传统的基础学院之一,2007年以来,为适应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要求,学院积极探索以团队为中心的教学科研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其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特色资源利用化学教学科研团队”获得了中组部、中宣部、人保部、科技部4部委授予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样,陈景院士团队开展的“阳宗海砷污染治理”项目工程顺利实施,砷污染治理已达到省政府提出的治理目标,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创新管理运营机制成为改革“特区”。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作为学校最早实施专业学位教育项目化管理的试点学院,实施学院制改革以来,充分发挥优势,打造特色项目,探索建立了以国际基金为支持,重点项目为龙头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即通过MBA、EMBA、EDP、高盛合作办公室这4个重点项目贯穿于学院的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内容,并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提供平台,收到良好效果。2013年,学院MBA报名人数达998人,创历史新高,为云南省第一。在第十一届中国MBA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学院MBA参赛队代表学校携《高原有机农产品》项目战胜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名校,一举夺得2013年中国MBA创业大赛全国总冠军。此外,云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试点工作已展开,通过设立生均2000元的院内研究生科研基金,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激发了广大研究生的科研热情,这在云南省高校中也属首创。

引进人才有了自主权和针对性。如今云南大学科级干部、讲师的聘任权已下放到职能部门及学院,各学院需要引进的人才,由学院自主提出、学院教授委员会通过、上报学校备案等即可,有效体现学术治校和教授治学的办学理念。

搭建了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MBA项目办主任陈伟,就是改革的受益者之一。1999年,研究生毕业的陈伟来到工商管理学院工作,其间因个人的教学、科研进展产生过离开的念头,可就在陈伟想离开时,他先后被学院派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学习和进修,在此过程中不但收获了新的知识,而且和两校老师合作开发了课程和教学案例,并一起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极大地提升了教学和科研能力。

记者 李沙青 实习生 黎永兵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