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监管让人们吃得放心
开展药品安全责任体系评价试点及药品安全示范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食品安全县区市等创建活动;在餐饮服务行业创造性地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实行集监管部门、乡镇街道监管站和企业监管站、家长委员会、行业协会的“2+1”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以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为中心任务,去年我省食药监系统全面加强日常监管,深入开展各项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守住了不发生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底线,巩固了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的局面,提升了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信心。
围绕重点、破解难点、消除盲点,省食药监局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全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涌现亮点:部分乡镇设食品安全监管站,部分村委会聘用了食品安全协管员或信息员,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初步形成;建设“12331”投诉举报系统,实现全省范围内短号投诉举报受理;全省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覆盖率达60%以上;针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频发的领域开展的打击食品犯罪保卫餐桌安全等12个专项整治行动,“两打两建”专项行动和打击网上非法售药行为专项行动有效整治和净化了食品药品市场秩序……这些努力保证了我省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创新做法
筑牢安全“防火墙”
昆明214所城市中小学中,采用企业集体供餐形式的有121所,就餐学生人数达11万多人,全市每日的集体供餐数量约12万份。涉及面广、量大,怎样监管才能确保学校集体配餐安全?昆明市食药监局的做法是:对集体供餐单位提高审查标准和水平,达标一家,许可一家,不符合法定要求的一律不予许可;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监管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对全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进行系统彻底的排查,根据检查情况出台了10项监管措施;实行量化分级全覆盖,对全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进行量化分级评定。截至目前全市有13家单位通过A级评审,占16家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91%。以上创新做法带来的最明显效果就是全市近年来无集体供餐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今年1月初,记者在玉溪市红塔区多家药店发现,在每家药店的醒目位置,都会有一个特殊的表情牌。原来,这是企业是否诚信经营的“晴雨表”:如果企业守法经营、管理完善、销售服务良好,就会有个绿色的“笑脸”牌;如果做得不到位甚至不合格,则是黄色的“平脸”牌甚至红色的“哭脸”牌。这种便于消费者掌握更多知情权的“设计”,是红塔区创建药品安全示范区的一个独特做法。 在红塔区,这样的新做法还不少,玉溪市食药监局全面推行药械市场片区管理责任制,执法人员的足迹遍布全区的乡、街道、村、社区,保证了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为保证食品药品安全,我省各级食药监系统因地制宜不断探索,监管新招层出不穷,为实施科学监管,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积累了经验。例如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食药监局积极探索创新县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完善基层技术支撑体系,有效提升了食品药品监管水平;在丽江,市食药监局出台办法,加强对旅游团队餐饮服务管理,规范旅游团队餐饮服务市场秩序,保证了旅游团队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破解难点
让监管“耳聪目明”
食品药品产业多、小、散、乱、差问题突出;监管力度不足、基层基础薄弱;食品非法添加屡禁不止,虚假广告泛滥等问题突出;在城乡接合部、广大农村地区,监管工作难以有效覆盖……在当前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做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今年是我省食品药品监管新机构组建后的开局年,也是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打基础、谋发展的关键一年。要如何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呢?
“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省政府副秘书长、省食药监局局长杨杰的回答无比坚定。
强化基层监管,把乡镇监管站建设到位,把行政村协管队伍配齐到位,把监管触角延伸到乡村,筑牢监管“网底”;按“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的要求,抓紧完善我省食品药品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创新监管方式,日常监管强化源头管理,建立食品原产地可溯制度和质量标志制度,加强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每一道关口的控制。综合治理注重以点带面,通过解决一个突出问题,消除一片安全隐患,带动一个行业规范;强化专项整治,严惩重处各种违法行为,确保我省不发生苗头性问题演变成系统性问题,不发生源头性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此外,还要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提升信息化水平。
目标明确,蓝图绘就。让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耳聪目明”,以监管成效取信于民、惠及于民,我省在努力。
新闻链接
云南食品药品科技走在全国前列
我省在科技提升检测能力、服务云药产业方面成果不断涌现,成绩可圈可点:
我省研发的“微型便携式快速检测用实验装置”,可走出空气净化的高级别实验室在现场快速检测食品药品细菌内毒素、微生物等项目,实现我省60多年来药检技术专利零的突破;
在全国首创“天然植物性染发剂重金属元素检测方法”,可同时对汞、砷、铬等12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快速检测,与现行检测方法相比,检测效率、灵敏度分别提高6倍和10倍以上;
开展“云南省对照药材研究与制备”工作,填补了我省无对照药材研究、制备的空白,已完成天麻、重楼等15个品种的研究;
我省去年研制颁布2个中药材、6个中药饮片标准,截至去年底全省共颁布中药材标准357个,中药饮片标准达195个,标准规范研制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认定“云药之乡”10个,全省累计达50个,极大地推动了全省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
去年3家公司三七、滇重楼、当归种植基地通过国家总局GAP现场认证检查。截至目前全省共有6个品种9个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通过认证的品种、基地为全国最多。
陈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