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校为家,30年来坚守在边远山区三尺讲台,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不言悔,把满腔热血献给了他挚爱的孩子们,把欢笑和汗水洒在了讲台和学校。他因身患残疾失去了许多人生的绚烂,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以更自信更坚强的姿态活着。他就是马关县夹寒箐镇么龙村中心学校校长熊朝贵。
9月开学季,记者在么龙小学见到了校长熊朝贵,不到1.4米的身高,行动起来却麻利灵巧。他穿着朴素得体,第一印象着实让人倍感亲切。“来到离城这么远的小地方看我,一路辛苦你们了。”见到记者,熊校长热情友好地迎过来,然后带我们到学校办公室。
1983年,高中毕业回乡的熊朝贵,决定在下漫瓦村办一个扫盲班,教村里不识字的大龄青年。于是,他用自家的木料打制了课桌,把自家的房屋布置成简陋的教室。“我从小骨子里就梦寐以求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教比我小的弟弟妹妹读书识字,直到后来从在自家木楼里办‘班’教孩子们、到代课教师,再到转为正式教师,一路上充满艰辛和幸福。”熊朝贵回忆说。
“我一个残疾人,能踏上三尺讲台,已是人生中莫大的荣幸了,能走到今天,是一种坚强的信念一直支持着我,选择教书育人,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执著,更是追求生命的华彩。”熊朝贵告诉记者,教师这个职业已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唯有学生,才能让他的生命之树如此美丽,学生是他生命的根。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孜孜不倦的奉献,才能成就内心的安宁,赢得桃李芬芳。
本学期学校又有不少留守儿童,身为一校之长的熊朝贵每天关照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重视后进生的学习和心理辅导,关心学生的穿衣和吃饭,帮学生理发、叠被子等等。他总是闲不住,校园地板脏了就及时清扫,宿舍里自备锄头、大小锤子、钢钎,随时当学校的修理工。为了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他几乎牺牲了自己所有休息的时间。现在学校办公都用电脑了,在学校缺乏年轻教师的情况下,他利用闲暇时间自学,承担起学校各种统计表册数据的录入。为完成工作任务,他时常从早上6时工作到晚上12时,因工作时间太长过度疲劳,几次头昏眼花差点晕倒在地。现年50岁的他,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他却没有丝毫懈怠,为的是早日托起乡村孩子的梦想和希望。
记者 黄鹏 张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