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高考新政的目的是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问题,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作用,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分散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校科学选才。
《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各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会提前3年向社会公布。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各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会提前3年向社会公布。
先行试点:上海、浙江
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除计入高校录取总成绩的科目外,其他学科成绩合格即可。
现状
“3+3”三年 基础良好
“3+3”考试模式,即语文+数学(文/理)+外语]+综合(文/理)+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这是我省自2012年实施新课改以后施行的高考模式。其目的是逐步建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高考)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的考试招生评价体系。
语文、数学、外语科目的分值分别为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的分值为300分,文科综合分值分配为:思想政治100分,历史100分,地理100分;理科综合分值分配为: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各科目考试成绩均以原始分数呈现。
学业水平考试是将考试成绩与等第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重要参考依据;量化分数则直接计入高考成绩。
综合素质评价由基本素质评价指标和个性发展评价指标两部分构成。采取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为主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
而此次高考改革先行试点的上海、浙江,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除计入高校录取总成绩的科目外,其他学科成绩合格即可。
总体来看,我省目前实施的高考考试模式与此次新政并不相悖,反而是积累、奠定了良好基础。
家长
五味杂陈 期盼落实
“我省什么时候开始实施新政?”“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何时出?”“学业水平测试的分数比重会不会加大?”“综合素质评价如何更加科学?”……一系列的问题,反映了家长们的真实心态。
采访中,多数家长对于改革新政的文理不分科,综合素质评价等“亮点”表示赞同,认为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但也对具体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表示担忧。
“现在的孩子功课压力都很大,以后高中不分科了,每一门学科都不能忽视,孩子学习压力会更大。”家长赵女士表示,“综合素质评价是由谁来进行,如果赋予学校、老师太多的权利,能不能保证其公平性?”
“我女儿现在读初一,说实话,我现在就有点忐忑不安,会不会刚好孩子上高一的那年改呀?”家长李女士说,从目前来看,女儿比较喜欢和擅长文科,将来文理不分科,要和数学好的学生考同样的试卷,竞争力明显减弱。
另一个让家长感到纠结的问题是孩子该如何选择学业课程。新方案“3+3”中,前一个“3”非常明确,即为语数外,但后面一个“3”,需要在6门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中选3门。如果是自由选择,理论上意味着有20种组合产生。家长赵女士表示,“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难度都不一样,大家考的科目不一样,怎么体现公平?而且高校是怎么来划分的,哪些学校需要考哪些科目怎么知道,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怎么来规定?希望出台相关措施的时候,要详尽,有理有据,可操作性强。”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各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会提前3年向社会公布。”家长王女士表示,希望我省教育部门能早日作出回应,打消家长的顾虑。
专家
政策利好 勇担使命
“这次改革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围绕考试招生中涉及的最基本的利益关系、矛盾和责权利等方面均做出了积极梳理。”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博士王志强的话语很中肯。
王志强认为,对于云南来说,此次考试招生改革既可以享受普惠性的、区域性的政策利好,又面临挑战,需要勇担使命。
“提供有竞争力的基础教育公共产品,莫把社会责任让家庭承担。”王志强建议,新的考试招生制度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他说,在云南,教育中区域、城乡差距显著存在,素质教育的问题绝非仅仅依靠家庭能够解决。这就要求云南要通过合理制度设计,提供与其他区域水平相当、充足的基础教育公共产品,均衡不同区域、城乡之间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 “无差别基础教育”。
“要从做大高等教育资源尽快转到做优高等教育资源。”王志强表示,2014年全国高考录取率约为74.33%,云南达到了88%。可见,上大学不再是主要的矛盾与问题。在升入大学的学生中,云南省内高校的录取数超过省外高校。因此,在考试招生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尽快提升省内高校办学水平,做优高等教育资源,惠及本省学子,是我省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高考改革新政在云南落地符合云南教育现状。”省社科联《学术探索》杂志副主编、编审左安嵩认为。他进一步指出,这主要是基于以下3个原因:一是全国的教育现状要求高考改革,云南的教育现状一样要求高考改革;二是素质教育对于相对落后的云南来说更为迫切,高考改革会更加有力地引导中学重视素质教育;三是突出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的基础性,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左安嵩建议,改革要立足于我省中学教育相对落后、民族考生较多这个实际,未雨绸缪,及早制订方案,积极应对高考改革;要抓住国家分步实施的机遇,向先行先试的上海、浙江等先进发达地区学习成功的改革经验,为我所用;要重研究、搞试点、抓落实,改革不能脱离实际,更要抓住特点,找出办法,解决问题;要抽调得力人才,形成有效组织,确定专门试点,抓好落实,与全国同步搞好云南的高考改革。
记者 李沙青 实习生 赵远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