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被确立为云南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以来,昆明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积极打造具有昆明地域特色的高原特色农业服务、常态化人工增雨、雷电灾害防御等气象服务品牌,闯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气象现代化之路。
昆明市以实施官渡区、安宁市国家“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为契机,科学谋划气象为高原特色农业服务,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在安宁市云南红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国家“三农”专项农业气象服务试验示范基地;在安宁雁塔村建成全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工程和新农村防雷减灾体系建设示范村。今年初,官渡区荣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为农服务县(市)区,安宁青龙街道荣膺全国首批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农村改革发展、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2010年以来,昆明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以增加水库蓄水为主要目的的常态化人工增雨,在云龙、松华坝、清水海、大河、柴河等水库建成标准化、现代化的常态化人工增雨作业点36个,全市建成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102个,有作业火箭发射架141部、烟炉6个、作业用车31辆,专、兼职指挥和作业人员373名。通过引进吸收和本地化应用,初步建成了快捷高效的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指挥水平不断提高、作业效果不断显现,为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缓解干旱、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
此外,随着气象现代化的发展,昆明加大了对雷电的防范力度。在全市建成2个闪电定位仪、5个大气电场仪,开展雷电监测预警业务。加强防雷安全社会管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指导、督促相关单位做好雷击风险评估、防雷安全检测等业务。通过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研究、开发和利用先进防雷技术,将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及时统一向社会发布。对昆明地铁1、2号线首期工程南段进行了雷击风险评估,严格依法开展地铁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为昆明地铁的安全运行提供气象保障。全面进驻市、县(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依法开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防雷行政审批纳入全市建设工程领域并联审批流程,为市民撑起防雷安全“保护伞”。
在不断努力之下,昆明市舞起了全省气象现代化的“龙头”,为全市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预报预测、公共服务、气象装备先进性、公众满意度等多项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先后获得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全省气象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第一名、全省气象行业地面气象测报技能竞赛团体第一名、天气预报职业竞赛州市团体第一名、全省人工影响目标管理考核第一名……
通讯员 刘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