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本报从今日起开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报道身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迹和人物,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力量。
杨会春30年不辍缝万双鞋垫送给边防官兵—— 千针万线绣出爱兵深情
日前,记者来到腾冲县芒棒镇张家村,在一个简陋的小院里见到了83岁的杨会春老人。这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已经为腾冲猴桥边防检查站的官兵纳了30年的鞋垫。
说起纳鞋垫的事,老人向记者娓娓道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杨会春代表公社去开党代会,见到了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穿着朴素的老书记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杨善洲在会上讲的一句“共产党员要好好为人民打算”深深打动了她。开会回来后,会针线活的杨会春想到了为驻地子弟兵纳鞋垫。
“没有缝纫机,只能用手慢慢缝,一天也就一两双。”杨会春老人的儿子杨明怀说,“那时家里连吃饭都困难,母亲用省下来的钱换碎布、买针线,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驻地官兵纳鞋垫。”邻居们得知老人在给子弟兵纳鞋垫,都把家里的旧布送来做材料,后来还送来了一台缝纫机。
30年来,每隔一段时间驻地官兵就会收到一沓匿名送来的鞋垫,千针万线绣着各种精美图案,结实耐用,但大家一直不知道是谁为他们纳的鞋垫。就这样,纳鞋垫的见不着穿鞋垫的,穿鞋垫的见不着纳鞋垫的。
直到2012年,在媒体的帮助下,猴桥边防检查站官兵才得知事情的真相,纳了30年鞋垫的人原来是杨会春老人。在当年“八一”建军节前,官兵们专程为这位从未谋面的拥军妈妈送来一面锦旗,上面绣着“杨会春拥军妈妈:千针绣出拥军大爱,万线结出鱼水深情”。
到今天,老人已经记不得到底用坏了多少根针,用了多少线,纳了多少双鞋垫。有人统计过,老人纳的鞋垫足有上万双,能装一大车。
常年穿针引线,使杨会春的一双手掌长满了茧子,十指关节肿胀。很多人都劝她别忙活了,享享清福,但老人还是闲不住,总想着再为官兵们多纳几双鞋垫。
记者 朱金磊 贾云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