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发布时间:2014-09-23 09:44:48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欢乐德昂山。杨帮庆 摄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里,全国总人口30万以下的民族属于人口较少民族,共有28个。在云南省,就有独龙、德昂、基诺、怒、阿昌、普米、布朗和景颇等8个人口较少民族。这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有6个民族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作为人口较少民族扶持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云南郑重承诺: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

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近年来,云南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倾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让党的民族政策润泽各民族之花。

优先帮扶:

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395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增加六成多

入秋的独龙江安静下来,江边村寨草果飘香,一条连接外部世界的隧道正加紧工程扫尾,等待着接通一个民族的新时代。作为我国唯一的独龙族乡,这里雪山连绵、峡谷陡峭,一年中有半年都是大雪封山。

聊起了“通知开会”的事,“老县长”独龙族人高德荣心潮澎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德荣在独龙江乡政府工作。当时,一个村里要开个会,得提前十多天通知。如巴坡村委会一个村民小组有10多户人家,分散居住在独龙江东西两岸的几个陡峭山头上,小组长走7天通知完东岸的村民,还得走7天通知完西岸的村民。无奈,时任乡长高德荣只好批准向这个村民小组配发了几包炸药,专用于“通知开会”:如有急事炸“两响”;非紧急会议则炸“一响”。2007年,乡里村村通移动电话,但仅容18部手机一起打,所以能否拨通还得靠运气。而今年6月,独龙江乡成为全省首个开通4G网络的乡镇,打电话也可以视频了。

云南省民宗委主任赵立雄总结,云南省的人口较少民族有五个特点:多、边、低、弱、穷。“低”是指社会发育程度低,尤其是“直过民族”,基本是云南扶贫攻坚最“恼火”的地方;这就造成当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普遍较“弱”,他们平均受教育年限才6年多。赵立雄说,他们的发展,关乎我国各民族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也关系到边疆安宁和边境安全。

云南省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郭家骥认为,平等是团结的前提,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等特殊民族群体受历史和地理条件限制,要达致“事实上的平等”,必须优先予以帮扶。云南省在民族工作机制上,有一条“三优先原则”:少数民族干部人才优先培养使用,少数民族群众利益优先保障,民族地区困难问题优先解决。这条看起来“不公平”的政策,恰恰是云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最终达致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早在2002年,云南省就在全国率先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2005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0多亿元。到2013年底,云南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395个建制村,贫困人口比2010年减少近一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82元,比2010年增加六成多。

精准施策:

充分考虑民族特点和实际需求,缺什么补什么,急什么帮什么

白天忙农活,晚上忙编导,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诺族大鼓舞传承人白腊先很充实。他说,传说基诺族是从鼓里走出来的民族,自己最大的愿望是让基诺大鼓在世界各地敲响。

新中国成立前,西双版纳基诺山乡3000多人过着“刻木记事、刀耕火种”的生活,可谓缺医少药,食不果腹。改革开放后,乡里种起了砂仁、茶叶、橡胶等,基诺族群众填饱了肚子。2005年,在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基诺山乡巴坡村又成为“示范村”。巴坡村通水、通电、铺了路,还建起文化活动室和灯光篮球场,数字电视也进村入户,基诺山寨景区每年吸引20万游客纷至沓来。

云南省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王清华认为,“分类指导、因族施策”等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体现了云南民族多样性的特点,是一条宝贵经验。

西双版纳的基诺山上草木葱茏,地肥水美,资源条件优越,而文山州富宁县的山瑶群众,除了和基诺族一样经历过贫困,生活环境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山旮旯处起茅屋,石头缝里种庄稼”,这是瑶族支系山瑶群众曾经的生产生活写照。针对山瑶群众的实际,云南省在这里实行了“搬家、种树、办教育”的整体帮扶思路,全县8000多山瑶群众通过“县内易地搬迁、集镇转移安置、就近就地扶持”进行人口分流,实现了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和思想观念“四大变化”,从而摆脱了贫困。

近年来,云南省先后制定特殊扶持措施,编制专项规划,帮助跨境民族布朗族(克木人支系、莽人支系)、拉祜族(苦聪人支系)、瑶族(山瑶支系)、独龙族等特殊困难群体发展。与此同时,在边境一线提高了“兴边富民”整村推进补助资金标准。2011年至2013年以来,针对25个边境县实施了1900多个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和7个特困乡镇综合扶贫开发,其中整村推进人口较少民族自然村842个。缺什么补什么,急什么帮什么,充分考虑民族特点、地域特征和发展水平差异的政策,让云南对少数民族群众帮扶日益“精准化”,其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合力攻坚:

资源大整合、部门大帮扶、群众大参与,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记者从近期召开的云南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推进现场会获悉:2011年以来,云南以滇西边境片区、乌蒙山片区、迪庆藏区、石漠化片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其中91个片区县的人均GDP提高了近5000元,贫困发生率下降10多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服务保障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把对困难民族的帮扶和区域性的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是云南民族工作的一条经验探索。2013年云南省共整合近700亿元项目资金,以整村、整乡、整县、怒江州整州推进为平台,以“资源大整合、部门大帮扶、群众大参与”为抓手,让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快步赶上。

行走世界佤乡——临沧市沧源县,成片的红顶白墙的安居房散落山间,在广袤的绿地上开出簇簇“红花”。实施了两年的“佤山幸福工程”,共改造沧源佤族自治县8122户农村危旧房,佤乡旧貌换新颜,当年的“直过民族”如今“直接过上了现代生活”。

对困难民族的帮扶,通过“资源整合”避免了部门各自为政“撒胡椒面”,而项目资金渠道不变,成果“各记其功”,调动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云南省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多达36家。

纵向比发展挺快,横向比差距仍大。2013年,云南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仍分别为全国和全省的四成和六成,因灾因病返贫致贫的风险大。今年8月,云南省又出台了人口较少民族综合保险和学生助学补助的“专项方案”,为他们筑起更为牢靠的“安全网”。

当然,形成大帮扶的格局,离不开中央和兄弟省市的关心支援。近3年来,国家民委、财政部安排的“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中,共投入人口较少民族帮扶4.47亿元,成为造福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工程”。上海市在对口帮扶云南省德昂族发展的基础上,又把帮扶独龙族发展列入“沪滇合作”内容,近4年来两省市共投入项目资金近亿元,重点实施了安居房以及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村建设,让独龙族村寨“村容整洁,干净卫生、环境优美、生态文明”。

人民日报记者 张帆 徐元锋 杨文明

责任编辑:李享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