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丽江古城采访,听到不少游客感叹:“丽江的变化太大了!”一位女士告诉记者,她这几年几乎年年都要来丽江度假,年年看到的情景都不一样。
其实,游客看到的丽江之变,只不过是外在之变而已。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是丽江的转型发展之变,而这种转型发展之变,才是丽江最本质、最深刻的变化。
完善思路、转变作风、调整方式、改善民生,丽江市在转型发展中稳健前行。
思路之变
完善思路,建设丽江、发展丽江、繁荣丽江、保护丽江
以建设“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为重要内容的“三基地一窗口一屏障”,是丽江市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思路和目标。2013年2月召开的市委三届三次全会,在传承这一思路和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从丽江特色出发、注重发挥丽江优势、保有丽江文化底色,提出了“建设丽江、发展丽江、繁荣丽江、保护丽江,推动丽江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及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打造“文化硅谷”,探索“具有丽江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等一系列新的理念、新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了丽江的发展思路。
新理念决定新思路,新思路决定新出路。1年来,丽江市围绕奋斗目标,凝聚和激发全市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中国梦丽江篇章的正能量,促进丽江发生了深刻变化。
坚持特色为本,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新增核桃、油橄榄等生态产业面积65.8万亩。记者日前来到永胜县东山彝族傈僳族乡采访,孟卡拉村民小组的王兆英告诉记者,这几年村民们把山地当成田地一样耕种,把核桃树当成蔬菜一样培植,创造了一棵核桃树一年卖核桃收入3000多元的奇迹。目前,全乡生态产业种植面积17万亩,人均生态产业种植面积达20亩。仅核桃一项,全乡人均收入就达2200多元。
坚持项目带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实现新跨越。在永胜县涛源镇记者看到,过去处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的涛源,已经成为鲁地拉电站的库区,一座崭新的移民小镇崛起于金沙江畔。2013年,丽江市在继金安桥水电站、阿海水电站投产发电以后,又有鲁地拉、龙开口两座水电站如期投产发电。
坚持转型升级,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呈现新局面。对外加大宣传促销和区域合作,对内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依法规范旅游市场,2013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7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0%和32%。
坚持扩大开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重要窗口建设实现新突破。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航空口岸建设步伐,丽江机场新开通丽江至台湾、首尔、新加坡直航航线,飞往境外的国际(地区)航线增加到5条;通航的国内外城市达40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成为国内旅客吞吐量最大的支线机场之一。
坚持绿色发展,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年完成营造林70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5万亩,水土保持综合防治133.5平方公里,建成黄山镇等4个国家或省级生态乡镇。
作风之变
转变作风,先学先补、见实见效、立行立改、双促双赢
“抓作风就是抓发展,抓作风就是抓民生。”一年多来,丽江市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办法,狠刹“四风”,全面整治文山会海、公款吃喝、奢侈浪费、超标配车、多占办公用房等问题,倡导“一线工作法”,问疾苦、察民情、接地气,促进了党员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2月18日,丽江市厅级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刚刚启动,丽江市就建立了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大家决心从思想上、党性上带头,做到先学先补;从行动上、实践上带头,做到见实见效;从作风上、态度上带头,做到立行立改;从改革上、发展上带头,做到双促双赢。
市委书记罗杰、市长和良辉雷厉风行,频频深入基层开展随机调研,为推进全市教育实践活动作出表率。
记者在丽江采访,看到将于3月8日上演的《丽江千古情》广告铺天盖地。“要不是丽江市的领导转变作风挂钩服务,这个项目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见效。”项目业主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自从去年5月以来,市委领导多次深入到项目施工建设现场,帮助解决电力供应等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去年,丽江市推出市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制度,全市37名市级领导分别挂钩联系71个重点建设项目,形成“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同时,明确了挂钩联系领导干部、重点建设项目责任人、各区县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的职责。
方式之变
调整方式,特色农业、生物创新、产业转型、工业升级
“过去我们这里只能种蔓茎用来喂猪,几乎没有收入。现在改种玛卡,每亩可收入几千元,总算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新门路。”日前,记者来到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文海村采访,彝族村民杨技云告诉记者,去年他家种植玛卡5亩,实现收入2万多元。
2012年,文海村引进丽江百岁坊公司建立玛卡种植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全村发展玛卡产业。去年,村里除公司建立的400亩基地外,另有220户村民种植玛卡700亩,户均种植3亩多。
收了“红花”种上“红高粱”,永胜县结合产业转型调结构调出“两红”。去年,全县红花种植面积增加到3万亩,种植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另外,全县引进种植“红缨子”优质红高粱8万亩,种植基地覆盖全县15个乡镇中的13个。
这是丽江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呈现出的几个喜人景象。
去年以来,丽江市调整产业结构,在适宜区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药材等特色产业,使过去亩产值只有几百元上千元的“千元田”,一年只产一季的“冬闲田”,变成了亩产值超过1万元、几万元的“万元田”。去年,全市已建成11.65万亩“万元田”。玛卡、中药材、青刺果、螺旋藻、蓝莓、花卉等一批高原特色生物创新产业迅速崛起,全市生物创新产业实现总产值94.4亿元,同比增长14.28%。其中,玛卡鲜果产量达1万吨,实现产值突破10亿元。玛卡产业的崛起,不仅填补了丽江市2800米以上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空白,还促进高寒贫困山区群众人均增收3500元。
工业是丽江经济的短板。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新型工业作为加快产业建设的主要引擎,按照园区承载、项目落地、科技支撑、创新引领、清洁环保的思路,深入实施工业3年倍增计划和“三个一百亿”工程。去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5%。以水电开发为主,着力推进矿产、建筑建材、现代生物制药、旅游商品加工等重点工业转型升级。实施云南绿A生物园、程海保尔公司螺旋藻生产线技改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鲁地拉、龙开口电站先后投产发电,金沙江“一库六级”电站已有4座投产达电,发电量达216.5亿千瓦时,比2012年增长77.1%。
民生之变
改善民生,加大投入、建立体系、扩大社保、扶贫攻坚
2013年,对于华坪县中心镇柳溪社区二组的罗方国,是灾难的一年,更是温暖的一年。“是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帮助我克服了灾难。”罗方国一家3口人,妻子和儿子都没有工作,一家人靠种庄稼和打临时工维持基本生活。2012年,罗方国因患颈椎软化压迫神经症,先后治病花费24万多元。2013年8月,他的病情再次加重,可家里给他治病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一家人的生活陷入极度困难之中。就在这个时候,民政部门及时把他家纳入农村低保,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并且,他的医疗费通过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和民政医疗救助报销了8万元,大病医疗保险又报销了1.5万元。
丽江市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确保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去年,集中财力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市公共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85.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5.5%。
市委、市政府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新农合政府补助,落实城乡低保、失业保险补助和最低工资标准等各项政策,扩大社会保险参保面。城镇5大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10.9万人次,18.6万人享受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人数达1.4万人,发放60岁以上老年人保健补助和高龄补助6000多万元。丽江成为全省首个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区域全覆盖的州市。
建成公共租赁房1410套、廉租住房9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250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2.16万户。启动60个农村幸福院和14个城乡居家养老中心服务项目建设。对1.56万名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一次性经济补偿8385万元。全市各类扶贫投入5.8亿元,解决和巩固了5.06万贫困人口温饱。
一串串数字,交出一份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记者 李秀春 吕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