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格乡 喀斯特地貌上的彝家人不再愁水
开远市碑格乡,曾是一个水资源极为匮乏的乡,也是因贫穷落后而出了名的一个特困乡。“杀一只鸡只用一盆水,杀一只羊只用一桶水。”这是碑格乡老百姓昔日缺水的真实写照。
而今,碑格乡人民用上了自来水,生产用水的管网也从一座座水池连接到田间地头,农民不再因缺水发愁。
“财力不够人力补”
碑格乡位于开远市东部,距开远市区81.5公里,东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阿舍乡,平均海拔高达2212米,全乡坐落在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上的高寒山区。全乡辖6个村委会,41个自然村,4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15717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7%,主体民族是彝族,占总人口的94%,苗族和汉族分别只占3%。
长期以来,碑格乡由于地质结构差,水资源极为匮乏,当地农民的主要粮食只能种包谷、荞、小麦等作物,其经济作物也只是种点藠头、烤烟、洋芋几个产品,全乡支柱产业比较单一,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之乡。风调雨顺时,农民的日子过得好一点,遇到干旱的时候,大部分农民只好出去打工谋生。碑格乡人民长期仍处在因水穷,因水困的境地。
特别是2009年入秋以来,碑格乡干旱特别严重,全乡80%的土壤表层出现严重干旱,35%的土壤20厘米以下的土层失水,水田龟裂。面对这一状况,碑格乡党委、政府对气候特征重新进行了综合分析,果断确立了“防重于抢、抢重于救”的思想理念,并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条件下,提出了“财力不够人力补、水泥不够石头补、男劳力不够女劳力补”的“五小水利”建设发展思路,采取“蜘蛛布网,长藤结瓜”战略,全面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大干“五小水利”建设。
据碑格乡乡长施厚光向记者介绍说:“我们通过采取干群投工投劳的办法,全面实施了水利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在不让一滴水流失的前提下,将原有的水源工程与碑格乡自来水厂、山泉水,以及小坝塘、小水池、水窖相连通,然后,从一个个小坝塘、小水池将管网延伸到田间地头,形成了纵横交错、分布全乡的大水网。至2010年,群众累计投工投劳达6万多人次,弥补了200万余元的缺口资金。”
“蜘蛛布网,长藤结瓜”
碑格乡的水源变成了农民源源不断的财源。过去以种包谷、荞、小麦为主的土地上,现在可以种蔬菜、蚕桑等经济作物;种烤烟也因为有了水的保障,农民仅烤烟收入从过去的户均6500元,提高到上万元。
记者在碑格乡架吉村委会左美果村看到:村里有了规模化养殖场和白晃晃的大棚蔬菜基地。村民杨顺成告诉记者说:“我是美果专业合作社的副领事长。去年11月,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山上的大水池把管网拉到了养殖场和蔬菜种植基地。”
杨顺成掀开一个种有洋芋的塑料大棚自豪地继续对记者说:“你看,我们的蔬菜基地是现代化的沐浴式灌溉。我们村有67户316人,驻地海拔高达2100米。过去没有水生产发展很困难。现在有了水,就有了发展条件。我们的基地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办法,由开远一家公司老板投资,我们村民以土地入股方式运行。在收入分配上实行四六开,公司占4成,老百姓占6成。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从杨顺成的介绍中得知,左美果村的农民如今都不出去打工,在基地上一天的班可获得80元的收入,年底还可以参加分红,农民已不再为水发愁。
碑格一组农民王永国也高兴地对记者说:“过去一干旱,我们都要跑到13公里外靠人背马驮拉水吃,现在,水引到了每家每户的家,生活起来很方便,生产用水也不用愁了,收入一年比一年好,日子越来越好过。”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碑格乡一座座山头上建起了一个个水池,管网接到了田间地头,真正是“蜘蛛布网,长藤结瓜”。随着乡村公路的改善和生活、生产用水的有效保障,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增加。如今,买摩托车、盖新房子的现象,已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