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8·03”地震发生后,形成了牛栏江堰塞湖,严重威胁到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被誉为“乌蒙铁军”的第14集团军某炮兵团接到鲁甸县火德红乡救灾指挥部的支援请求。
此时的牛栏江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安全形势告急。该团政委朱江毫不犹豫:“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们就决不放弃!”他立即与团参谋长姜亚新一起带领16名体能强、水性好的骨干组成突击队,携带救生器材和急救药品火速向受灾的王家坡村进发。
到了堰塞湖边,这位经历过2008年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搜救行动的上校政委,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王家坡村房屋几乎全部坍塌,还有些岌岌可危的房子立在离堰塞湖水面仅有100米的半山腰上。而两边的山体塌方严重,不时有滚石飞入湖中。
在科学分析堰塞湖水文、周边地质、余震影响等情况后,朱江发现,如果绕过堰塞湖安全进入王家坡,至少需要花费3小时,不能及时抢救受灾群众;如果强渡堰塞湖,不断上涨的水位又严重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几经考虑,他决心采取水面观察与登岸搜索相结合的方式,水陆同步、逐段逐片,全面覆盖展开搜救。他安排姜参谋长带领6名战士在岸上观察接应,将观察到的山体滑坡、飞石等情况及时通报救援组以利应对。之后,朱江郑重地对突击队队员说:“群众利益高于天,‘乌蒙铁军’没有孬种!”说完,带头跳上了冲锋舟。
强渡堰塞湖并不顺利,这是第一次有人员进入牛栏江堰塞湖湖面展开搜救,未知的危险让人心生不安,不时飞下的滚石更是平添了几分危险。抵达王家坡村所在的山坡后,突击队立即展开搜救。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余震连连,山体不时颤抖,他们遭遇山体垮塌6次,却毫不畏惧。
在确认王家坡村已无生还人员后,突击队又马不停蹄徒步绕道30公里赶赴位于堰塞湖上游的南筐村。这个村位于离堰塞湖湖面小于40米的警戒区内,随时可能被淹没,必须马上组织该村54户群众紧急转移。
突击队的到来,让南筐村的群众看到了希望,79岁的梁奶奶眼里噙满了泪水,紧紧拉住朱江的手:“我住在这里几十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水,玉米地没有了,房子也快淹着了,看见你们解放军,心里就不害怕了!”
朱江擦了擦泪水,转过身大声地问突击队队员们:“同志们!有没有信心?”“有!有!有!”三声整齐洪亮的回答斩钉截铁。
又是一场生死大转移,面对不断上涨的堰塞湖水位,每一秒都显得异常宝贵,突击队抓紧时间组织群众转移。天渐渐黑了下来,朱江又马上电话安排该团副团长樊治云带领六连官兵连夜搭设60顶安置帐篷,让南筐村群众一转移到安全地点就能住上帐篷。一路上,余震、塌方、飞石、山路、陡坡、黑夜,这场生死大转移的背后,是子弟兵把群众安危放在第一位的军民鱼水深情。
通讯员 李鹏飞 朱文宇 记者 熊明 胡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