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如何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发布时间:2014-12-08 17:19:31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核心速读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几年,特别是2013年全省推进边疆党建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现场会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以“8433”创建思路和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五个服务”为主攻方向,健全工作体系,创新活动方式,强化工作保障,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全力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塘子沟村 党员队伍重树形象赢回人心

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塘子沟村,两年前基层党组织处于涣散状态,村民见了干部绕着走。

“群众信任我们,才把我们选出来,何况塘子沟是我们的家,不做出点儿事,谁都对不起啊!”塘子沟村党总支书记王胜华在一次村“两委”班子会上说。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村干部重拾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深入各自然村、村民小组,接受批评、听取意见,提出整改方案,用“强措施”整顿“软组织”,列出班子和个人的整改事项,让党员群众监督整改。同时,调整充实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队伍,从“末梢”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村党总支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干起。短时间内,6.237公里的水泥路,2.3公里灌溉沟等一一兑现。

两年多的时间,塘子沟村容村貌变了,干群关系变了。家住金家门前自然村的杨建芳老人感慨地说:“塘子沟的干部和群众联系得多了,路修得宽了,到处干净了。”

宁和社区 “三站三室一平台”高效服务

大理市下关镇宁和社区成立于2009年2月,总户数3419户。社区党总支下设9个党支部,党员361人。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社区党总支针对社区改制企业多、离退休党员多、困难弱势群体多的实际,实施网格化管理、精细化组团式服务,打造为民服务站、流动党员服务站、爱心驿站,党员活动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多功能活动室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综合平台“三站三室一平台”。

“‘三站三室一平台’整合资源、同频共振,实现了服务高效化。”宁和社区干部赵向芳说,通过将党务、民政、社保等业务依托平台在线办理,限时办结,办理员将办理完毕的事项通过手机短信及时反馈,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社区还组建了以党员为主体的文明新风宣传、家政服务、治安巡逻等志愿者服务队35支。针对部分务工人员不能在正常上班时间到社区办事的实际,社区还推行了“错时服务”制,每天中午安排2名工作人员接待群众办事,以“错时不错位”的贴心服务赢得了群众好评。

大理娃哈哈食品公司 “三培养”增强党组织影响力

大理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2009年12月公司党支部成立,现有17名党员。去年以来,党支部把加强组织、制度、经费三大保障作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在州市给予的党支部工作经费、党员培训经费和党支部书记岗位补贴的基础上,公司还给予党支部每月1万元的党建活动经费,给予党支部书记每月300元的岗位补贴,实现了非公企业党组织有人干事、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

“支部还注重把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把生产经营骨干中的党员培养成管理人员的‘三培养’工作。”公司党支部书记姚丽云介绍,目前,已有3名党员被培养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公司还成立了党员技术攻关小组1个,设立党员先锋岗6个,党员示范机台1个,结成党员师徒对子5对。8名党员技术骨干通过技术创新、改造、升级等方式,为公司节约资金达785万元。

小麦庄村 党支部引领发展“山货一条街”

车辆行驶在大(理)保(山)高速路普渡收费站附近时,几块写着“吃货们的惊喜——山货一条街”的大型高速公路广告牌十分引人注目。循着指示牌,来到永平县龙街镇普渡村委会小麦庄村民小组。在位于村口的百余米路段上,新开的几家山货店铺里,苦荞、金银花、野生菌、松子、彝家酒等各种土特产琳琅满目。

山中小集市,开拓大市场。村民沙常清的山货店今年4月开业以来,已有80多万元营业额,这让老沙很高兴。最近,老沙还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开通了淘宝网店,山货上网了。

“刚开始建山货一条街的时候,群众都在观望,我们就先发动党员开店引领。”据龙街镇党委书记陈思介绍,今年全镇的“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指标是103万元,现在已经全部发放给11户党员和群众,大家经营山货商店的意愿很强烈。

小麦庄党支部书记罗仁高说,去年以来,村党支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建成了小麦庄“山货一条街”,引入9家商户从事野生菌类、特色农特产品加工销售和餐饮服务。

山邑村 “合作股份”壮大集体经济

来到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虽是冬季,但千亩荷塘里还是生机勃勃,小龙虾游来游去。

今年初,该村以“合作股份”的形式,按每亩荷田800元折价入股,流转土地1006亩,整合项目资金77.3万元,村干部自筹50万元入股,成立了山邑湿地红莲藕种植合作社。夏季游客赏莲花、游荷塘、摘莲蓬,为合作社创造了体验式农业观光收入;冬季养鱼和小龙虾,预计今年可以实现117万元的收入。目前,合作社已付给村民土地流转金80.48万元,除提取20%的公益金外,按照入股比例分红,村集体还可以分到11万元。村里把18万元的项目资金入股到本村康汇食品公司,每年村集体有1.7万元分红。出租村里20座烤炉房给烟农,每年收取租金1.6万元。有了这3大笔收入,村集体经济来了个大转折。

山邑村党总支书记杨绍武告诉记者,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在同一块土地上有了土地租金、务工报酬和收益分红3份收入,实现了增收致富。土地流转还有效解决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今年全村有60多名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可实现年务工收入180万元。

永昌街道 网络网格志愿“三位一体”服务

保山市隆阳区永昌街道办党工委书记杨韩军刚到办公室,手机就接到了当天需要签字办理的几条党务工作短信,这些信息都是街道办工作人员通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综合平台发给他的。他说,街道办开通了网上为民服务站,简化办事程序,联动部门、街道、村三级为党员和群众办理民政、计生、党组织关系转接等服务事项。

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永昌街道党工委以网络、网格、志愿“三位一体”开展服务。该社区在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前提下,根据辖区面积、人口分布等基本要素,平均每100~200户确定为一个网格,将社区划分为21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员,构建了以社区党委为统揽,居委会为基础、党员为突击队、社会志愿者队伍等共同参与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

街道党工委还建立了以街道和村干部为主、到村报到的在职党员为辅的27支共540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根据村和居民需求,不定期深入街巷、楼栋为群众提供订单服务、上门服务、代办服务。同时,建立了“9+1”联系帮扶制度,区、街道、村三级9名志愿者联系帮扶1名村“三留”人员、困难群众、困难党员。

喜洲村 建强服务队伍抓实古镇保护

大理市喜洲村是个白族传统民居村,今年1至10月,喜洲村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近亿元。面对成绩,喜洲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却十分清醒:保护喜洲、保护洱海,一刻也不能松懈。喜洲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井岗介绍,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该村党总支围绕古镇保护、洱海保护、旅游发展等,建强服务队伍、增强服务意识,服务喜洲发展。

在古镇中心四方街保护征地拆迁工作中,村党总支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带头置换出原村委会在古镇中心的工作场地“严家大院”。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依托支部包片、党员包户的“两包”责任制,从片区内党员户特别是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老党员户入手做工作,使征地拆迁工作得以圆满完成,为保护古镇核心地带腾出空间。

为了防范古建筑火灾安全问题,村党总支及时组建了由村组干部、党员为主,复退军人为补充的志愿消防队,配备了动力消防车等专业设备。

周城村 打造“双强双好”服务型党员队伍

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有“白族扎染之乡”的美誉,2005年周城扎染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纯手工制品供不应求。

为了发扬传承好白族扎染工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和村民致富项目,村党总支多次开展“我怎么做”大讨论活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带头,全村党员干部共同参与,经过广泛讨论,坚持把打造宗旨意识强、能力素质强,作用发挥好、群众评价好的“双强双好”服务型党员队伍,作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找准方向抓项目,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庭院经济,大力发展白族扎染、白族刺绣旅游工艺商品,推动村民增收致富。

党员段树坤发挥白族扎染世家的优势,靠经营扎染手工艺品发家后,在村党总支的积极支持和帮扶下,组织成立了大理市白族扎染协会,宣传白族扎染工艺文化、培训扎染技术工人,带领白族扎染制品走出喜洲。

目前,有1万多人口的周城村,全村从事扎染品加工的私营户主有18户,带动了5000多富余劳力从事扎花、扎染劳务。作坊式、庭院式白族刺绣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全村从事刺绣行业的有80多户。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31元。

记者 左超 谢炜 通讯员 杨仁熙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