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在偏远的晋宁县双河彝族乡大荒川村,有一位71岁的绣娘唐兰英。
她60年如一日,一针一线地绣着彝家故事,传承着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晋宁人、彝家人创造出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文化。
11岁开启锦绣人生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看到唐兰英的手工绣品,我不禁想起了唐朝诗人对刺绣赞美的诗句。用手绣出来的背背、围腰、肚兜、头巾、手绣绘画等艺术品布满了唐兰英的小屋,记者惊叹这位彝家妇女,没有进过专业学校,没有专业老师辅导,竟然能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浑然天成的艺术作品。时时透着彝族人纯朴憨厚秉性的唐兰英从小就有刺绣方面的天赋,她11岁就跟着村里的大妈、大婶学针线活,树上的小鸟、房前的小猫都是她手中的题材。18岁,彝家有女初长成,唐兰英可以绣各种服饰了,外村的人都来给她画绣样,跟她学绣花。唐兰英27岁时,她绣的各种服饰、围腰、鞋子受到大家的欢迎,她本人在村里村外也已经小有名气。
凭着自己的想象和来自田间地头的灵感,唐兰英绣出了飞舞的花鸟、欢乐的家禽、宁静的山林、农忙的人群……她白天种田、晚上来绣花,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唐兰英创造了堆绣、平绣、泡绣,发明了各种绣法、绣样,也绣出了各种题材,包括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唐兰英最爱牡丹、荷花,创作了凤串牡丹、喜鹊上梅、龙护观音、双龙抱宝等民间艺术杰作,在双河一带广为流传。在创作期间她还当过村里的妇女队长、妇联主席、计生员等,带领村里的妇女“穿针引线”,成为双河的巾帼致富带头人。
彝乡绣品远销国外
彝族传统刺绣以红黑为主,因为彝族人认为黑色象征刚强坚忍,红色象征吉祥火焰,他们将美好的愿望和祝福融入到绣品当中,绣出精美绝伦的刺绣。彝族的服饰具有“服中有饰、饰可成服”的特色 ,每件彝族服饰都融入了绣娘们的智慧和汗水。
凭借一双巧手,唐兰英不满足自己的刺绣作品在村子里的热销,她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大型展会,传承彝族传统刺绣文化,她的手工刺绣作品远销新加坡、泰国、意大利、德国等8个国家,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关注。
山窝里飞出金凤凰。传统的彝乡刺绣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刺绣作品也供不应求。于是,唐兰英发动她的3个儿媳一起搞刺绣,3家人每个月卖刺绣就能有两万左右的收入。
唐兰英的绣品目前已经有5000余件,她的刺绣作品多次被当地县委、县政府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内外友人。同时,她的作品被录入《民间异彩——昆明民族民间美术集锦》《昆明民族民间艺术造型》等书籍。1998年,唐兰英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美术艺人;2000年,唐兰英被省经济委员会授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自建刺绣文化展厅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加之做传统服饰工序繁杂、耗费时间、服饰穿戴复杂等原因,彝族传统服饰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很多年轻人耐不住这份寂寞和坚守,制作技艺正在慢慢消逝,有灵性的传承人难求难遇。 唐兰英老人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个传授技艺、展示绣品的场所,开办一个培训班,好把自己的彝族刺绣手艺传承给后人,使彝乡刺绣发扬光大。
家人为了实现老人的愿望,花费多年积蓄在大荒川村里建盖了一栋3层房屋,准备作为彝族刺绣文化展示厅,好让彝族刺绣技艺源远流长。
记者 熊明 通讯员 黄丽萍 伊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