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永仁县宜就镇中心小学。正值课间活动时间,只见身着彝族特色校服的“红领巾”们正在学校院内的菜地里浇水、除草,忙得不亦乐乎。李玉娇同学指着身旁刚出芽的卷心菜苗说:“我们班这块菜地刚收了一批白菜,再过几个月豆角、玉米、辣椒、卷心菜成熟了都供给食堂,我们自己吃自己种的菜,觉得很开心。”
“每年孩子们种的菜能满足食堂30%的消耗,每年我们还有100头生猪出栏,大大减轻了食堂负担。”宜就中心小学校党支部书记古润荣介绍,宜就中心小学绝大多数都是寄宿制学生,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办食堂,既补贴了食堂开销,又让学生学到了劳动技能。加上国家每月统一发放的100元寄宿制补贴和60元营养餐补贴,所有学生每月除需上交15斤大米以外,一日三餐不交钱便可取碗吃饭。
据了解,从2011年至今,永仁县全县27所乡镇小学的师生均实行与宜就中心小学一样的模式办食堂。
记者 郎晶晶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