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视觉 > 正文
“文化硅谷”集聚文化力
      发布时间:2014-12-12 10:47:57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纳西乐舞团展演“白沙细乐” 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供图

核心速读

APEC会议期间,纳西族传统乐舞团进京展演;12月3日,中国当代文学论坛暨《大家》创刊20周年论坛在丽江举行……今年4月,丽江市《关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打造丽江文化硅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后,许多新举措、大活动接连出现。

文化成就了丽江的独特魅力,更成为强劲的竞争优势。文化硅谷既是文化富集地,更是孵化器。《意见》提出要以建设世界文化名市为目标,着力打造文化硅谷,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年递增20%以上。

从富集到融合、从传承到创新、从资源到产业,在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文化硅谷”的打造,更将让丽江文化迈入全新时代,助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跨越发展。

从富集到融合

入冬的丽江气温渐降,但寒冷天气丝毫没有影响古城的热闹氛围。日前,一场“大家”云集的文学盛事在这里拉开帷幕。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作家马原、于坚等齐聚丽江,参加丽江首次举办的中国当代文学论坛。论坛以先锋文学和当代文学为主题,作家们分别作主题演讲。

正如丽江市委书记罗杰在致辞时所说:“今天一双手握住另一双手,法兰西和中国握在一起,北国与江南、沿海与内地握在一起,希望大家在丽江播下文学的种子。”正是在一次次的碰撞融合、兼收并蓄之中,丽江文化历久弥新。

自古没有围墙的古城是文化交流、融合之地。古城管理局于2008年开始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金,每年拿出1000万元给予扶持,建设东巴文化传习点、纳西母语传承点等,并通过文化名人回落古城、地方民族特色店铺保护、名人故居修复等措施,加大古城内民族传统文化氛围。而当代文学论坛则是丽江首次举办的大型文学论坛,随着文化硅谷建设的持续推进,这样的文学盛事将不断亮相。《意见》提出,将对国家级和世界级的中外文艺大师到丽江开展采风、创作等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和服务。古老与现代、国内与国外、沿海与内地,文化在这样的融合中不断生发出新亮点。

融合不仅仅体现在文化本身,更体现在文化与其他产业的深度契合。

旅游是丽江最早起步的产业,经过多年精心打造,去年游客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今年仍保持增长势头。正是因为文化与旅游的“联姻”,吸引着游客们纷至沓来。大研古城里的东巴纸,泸沽湖畔的摩梭披肩,无论是旅游商品还是景区景点,都因为有了文化的注入而有了恒久的吸引力。“丽江承载文化,文化成就丽江”正得到了日益生动的诠释。

从传承到创新

今年3月,由宋城股份斥资3亿元精心打造的《丽江千古情》开演,8个月来演出持续火爆。据悉,其舞台是目前国内室内舞台中最先进、最完备、高科技用量最大的。泸沽湖女儿国、木府辉煌、玉龙第三国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得以精美呈现。

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最先进声、光、电的科技手段和舞台机械为载体,演出不仅惊艳了观众,更实现了“传统元素现代表达、民族元素世界表达”。

除了表达手段、表达方式在创新,新的文化形态也在不断成型。

至今已举办六届的COART艺术现场,从诞生之日起就将创新放在首位。第六届COART更将音乐、舞蹈、戏剧、展览、视觉、设计等不同类别的艺术集结并混搭组合。音乐舞台上,多位实验音乐家让人声、乐声与铃声交相呼应,并带领现场观众参与其中。在这里,音乐充满乐趣也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夜晚的音乐舞台上,藏族、彝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用乐器、歌舞、诵经、宗教赞美诗等不同表演方式,和独立音乐人“玩”在一起,互相之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碰撞”。束河的街头、院落、雪山艺术小镇的广场,随处可见涵盖了当代剧场全部表演形式的舞蹈剧场、肢体剧场、观念剧场、环境剧场的表演的舞台。此外,特别设立的“COART有地气——艺术改变束河”单元,还邀请了15位艺术家常驻束河15个不同区域,为文化创新提供多种可能性。

COART是丽江文化创新的一个范本。与此同时,无论在大研古城、束河古镇,都活跃着许多从事文化创意的艺术家和企业,尽管目前规模不大,但就像一颗颗即将萌芽的种子,在未来将成为极具活力的“增长极”,为文化硅谷建设注入涌动活力。

从资源到产业

蓝天雪山之下,《印象·丽江》正在上演,来自当地16个村庄的少数民族演员,对酒、打跳、祭天……每天,各地游客在这里感受丽江浓郁的民族文化。

《丽水金沙》《彩云飞歌》《花楼恋歌》……从丽江古城到泸沽湖畔,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数台演出形成响亮品牌,演出持续火爆,收入逐年递增。

坐拥纳西东巴文化、摩梭文化、他留文化等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产业进一步“变现”,丽江早已进行了积极探索。

1986年,纳西古乐鸣锣开演,一开始当地人很难相信,闲暇时间演奏的音乐还能卖钱?但从简单的“卖钱”到产业化发展,纳西古乐所用时间并不长,如今更成为了丽江响当当的文化产业品牌。

加大扶持力度、注重项目带动,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渐渐走上产业化道路。

一张东巴纸,因为有了文化的积淀而愈发厚重。但由于工艺复杂、成本较高,造纸人家日益减少。为留住这一文化技艺,古城管理局将古城内租金高昂的院落无偿提供,让企业开设门店,展示造纸全过程。几年之后,门店已发展至10个,且形成了相册、明信片、笔记本等系列产品,销量看涨。

《意见》出台后,丽江市瞄准建设文化商品集散地、文化人才聚集地、文化艺术展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五地一体文化产业,通过加强产品研发、依托滇川藏旅游圈打造文化商品集散地、搭建国际性交流平台等,开通“绿色通道”、打造“孵化器”,整合资源进一步做强文化产业。《意见》还明确提出,对全国排名前30强的文化企业落户丽江投资文化产业,将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审批环节中各项费用能免尽免,不能减免的部分一律按下限收取,并给企业主要负责人授予丽江荣誉市民称号;对争取到省部以上文化建设项目的,将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安排项目工作经费。

既有传统文化,也有现代元素;既有品牌,更有产业,丽江市正充分发挥 “文化硅谷”效应,吸引文化产品进入,加强文化交流互通,促进文化产业不断升级,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记者手记

培强壮大文化产业

谭雅竹

建设文化硅谷,产业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不仅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尽管丽江文化资源丰富,也有许多品牌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但纵观全市,不容回避的是许多极具优势的资源迟迟未能形成产品,而已有产品又很少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

要让文化产业良性发展,就需要以改革为动力,向市场要活力,进一步培强壮大。

以《丽江千古情》为例,尽管进入之时丽江已有数台演出,但作为“操盘手”的宋城股份有着面对市场的丰富经验,因而选准定位,让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不仅出彩更能出新,因此场场爆满。

“引进大企业,走大项目带动的路子,进一步培强壮大文化产业”——目前丽江思路明确。而4月出台的《关于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打造丽江文化硅谷的意见》更是空前的利好消息,将引领全市文化产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记者 谭雅竹 卜湘玲

责任编辑:李享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