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亩草莓加上3亩育林苗,1年的纯收入能超过5万元。”在自家的草莓种植园里,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下乌龙村的村民赵自伟一边采摘草莓一边告诉记者。
2011年,一直在外打工的赵自伟看到邻居家种植草莓收益好,也仿效着在村里种起了草莓。他说:“我们村土质好,水质也好,种出来的草莓个头大、果肉鲜美,卖的价格也高,城里很多人都直接开车到我们大棚里来买。”
2013年,发家致富的赵自伟盖起了3层楼房,电视机由17寸的老式纯平换成了50寸的液晶大彩电,厨房里也装上了时尚的抽油烟机。
下乌龙自然村居住着142户619人,只有土地202亩。7年前,村民还住在土木结构的老宅里,靠种植小麦、稻谷等传统农作物在土地里“刨食”。“下乌龙能有今天,完全靠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说起村里的变化,下乌龙村支书杨思昌感慨不已。2007年,村里谋划改变粮食作物的传统种植方式,把村民零星种植的蔬菜大棚、草莓等特色农作物集中起来,普及推广。
经过几年的发展,下乌龙自然村彻底摆脱了传统的耕种模式,形成了特色农产品的规模连片种植。其中,种植草莓60亩、甜柿60亩、葡萄30亩、大棚蔬菜30亩,2013年的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00多元。
去年,下乌龙自然村通过多方筹资硬化了田间道路,村民收获的蔬菜、水果在田间地头就能用车辆运出去了。“连通田间道路还有一个目的,我们正在规划依托草莓、葡萄、甜柿等水果的种植,发展一批农家乐,打造旅游观光农业。”每走到一片空地,杨思昌就指着说:“喏,就是要在这里建农家乐。”
如今的下乌龙村,土木的老宅变成了小洋楼,坑洼不平的土路被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取代,道路两边多了绿化台,垃圾有了“归宿”。去年,下乌龙自然村还被省里评为了“美丽乡村”。
记者 朱金磊 贾云巍
通讯员 何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