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街”闹春队伍
居住在云龙县山区的白族群众,春节期间必唱吹吹腔,这是新年里最独特的“年味”。近年来,云龙县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加强,白族山区“唱大戏、过大年”的年味也更浓了。
传承500余年的独特剧种
云龙白族吹吹腔始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因为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吹吹腔也俗称唢呐戏。据研究,吹吹腔源于明洪武年间传入当地的江西弋阳腔,又吸收了白族文学、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要素,经过历代白族艺人的发展创造,形成了一种独具白族艺术风格的戏曲剧种。白族吹吹腔是最古老的民族戏曲剧种之一,其唱词、道白多使用白族语,唱词通常用白族山花体的“七七七五”句式,每四句为一节,一、四两句由唢呐伴奏过门,二、三两句唱词后加打击乐,曲牌和鼓点分文场、武场两种。
传说,白族吹吹腔戏的传播,与明朝兵部尚书王骥三征麓川有关。王骥平定边疆有功,被封为靖远侯,云龙白族民间称其为“三崇建国鸡足佑民皇帝”,大部分白族村寨奉其为本主。每年本主会都要吹唢呐、念祭文、唱吹吹腔,纪念这位“三崇老爷”。明代以来,吹吹腔的演出活动遍及云龙山地白族村寨,特别是云龙顺荡、诺邓、师井、山井、大井、雒马井、石门井、天耳井的古“八井”地区及较大的村寨最为普及。从前,云龙境内有13个戏班子和15座戏台,最早的旧州三七戏台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其余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现在,保存完好的古戏台有8座,活动正常的业余剧团有8个,演职人员达500多人。各剧团都有戏箱、服装、道具、脸谱和唢呐锣鼓乐器等,部分剧团还有灯光和音响设备。
云龙县的山地白族群众,无论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嫁娶、起房盖屋,都要演唱吹吹腔,尤以春节、本主节和火把节为盛。特别是农历新年,各剧团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形成“唱大戏、过大年”的习俗。
祭祖闹春请戏神
云龙县长兴乡大达村,是白族吹吹腔传承较为悠久和普及的地方。据村中古戏台旁的石碑记载,大达村的始祖张大达,是明朝将领后裔,开村至今已有600多年,村人多为张姓。省级白族吹吹腔传承人张杰兴说:人们忙碌了一年,过春节聚在一起,闹闹春,看看戏,这才是快乐的新春!91岁的老艺人张继良说:春节唱吹吹腔,才有过年的味道!
过年演出吹吹腔,要遵守一套严格的仪程,如演出前“开台”,演出后“封台”,都要敬戏神。至今,云龙县功果桥镇汤邓村,还保存着古代的木雕戏神。
大达村一般在腊月三十日装点戏台,白族称“福满福五”。
正月初一迎接赤岩天子本主和观音老祖。因为唱吹吹腔有娱神娱人和祈祷平安的意义,这一天“会首”要写一张请帖,送到“戏头”家中,贴书“某某先生,时值正月新春,合村恭迎本主,迎神赛会,特请你登台唱戏,以娱神祇。某某顿首”。戏头接帖后,召集戏班人员,安排演出活动,并在戏台前公布唱戏人员和执事人员名单。
正月初二“打街”闹春。“打街”亦称田家乐、耍春牛,是春节唱吹吹腔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角色有扮作士、农、工、商、杂耍等数人,以农为主。“打街”这一天,一班人要到村子的各个大院恭贺表演,表达辞旧迎新的祝贺,并为即将开始的吹吹腔演出筹集费用,聚集人气,酝酿高潮。
正月初三“开台”敬戏神。开场的锣鼓响后,由戏头主持敬戏神仪式,登台前每位演职人员在戏头带领下,在“敕封唐朝演戏之神位、鼓板仙官、助音童子”的牌位前磕头、敬拜。首先由戏师傅敬献天地,拜四方上香,拜毕把点燃的香火插在台沿,口念祈祷文:“前有云龙县大达村合村民众等,正月酬神赛会,恭请诸神降临,驱邪逐疫,以靖村舍清洁,降福呈祥,赐福一方。”
“开台”的第一出戏是《三出首》,就是财神、魁神和赐福天官轮番上场或唱或念,祈求财源广进、文教兴盛、天下太平。这是每年正月唱戏时必有的戏剧民俗仪式。当扮演财神、魁神、赐福天官的三人次第登场,唱念一番“打开金银财宝库,赐下满斗积金银”,“满腹文章用斗量,身骑鳌鱼千山动”,“万民乐业尧天下,岁稳年丰贺太平”的唱词后,观众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正式的演出也就开始了。
正戏和杂戏
演过《三出首》后,才开始唱“正戏”。正戏一般都是折子戏。剧目有传统戏和现代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至今村中仍传承保留的传统剧目有60多本(折),其中19本(折)是从汉族传统剧目改编移植的,如《战罗成》《枪挑吕布紫金盔》《火烧磨房》《君臣会》《扫平江南》等。还有是一些反映白族群众生产生活内容的,如《崔文瑞砍柴》《重三斤告状》《竹林拾子》等。据不完全统计,云龙全县共有白族吹吹腔300多本(折)传统戏和现代戏,民间杂戏(又称一字腔)1000段(折)。
“正戏”唱过,就开始唱“杂戏”(一字腔)。演杂戏的时间是在每天散台前,这是吹吹腔演出中最为热闹的时段,一字腔最能调动观众热情,最能使观众产生共鸣,最能活跃演出气氛。一字腔的表演方式灵活多样,可边舞边唱,可以现场即兴自编自演,语言通俗,风趣诙谐,十分贴近生活,气氛轻松活泼。还可以根据观众的要求或现场情况,灵活多变地编词演唱,非常受群众欢迎。除传统的唱腔外,还可自由加上白族的山歌小调,显得丰富多彩。一字腔亦舞亦唱,唱腔语言多样,并无一定程式,语言可以是白族语,也可以是汉语,可长可短,观众非常喜欢。台上的演员用白族话插科打诨,打闹逗乐,像说相声一般,引得台下观众笑声不断。比如,有的演员正在台上唱得投入忘我,台下观众突然用白族话对他喊叫:“猪在大谷田里面吃你家的蚕豆!”面对这突然变故,台上的演员会随机应变地用白族话唱道:“大谷田里猪吃豆,管他吃豆不吃豆,我唱戏要紧。”这样出人意料的节外生枝,这样灵活诙谐的舞台处理,总是收到意想不到的演出效果,台上台下高度共鸣,融为一体,使全天的演出达到高潮。人们在欢乐中,完全溶解了生活与艺术的边界。
百家宴的余韵
初六“封台”祭戏神。初六早上封台,演出结束,戏班全体人员都要集中到戏台上拜祭戏神,封台,清点戏服装箱,并把所有打脸纸在神坛前焚化,祭祀结束后把香火余灰送到择定方位及地点,请本主及所有神灵保祐全村人一年四季清吉平安。这天早上人们还要聚餐,享受闹春时各家各户送来的肉食,俗称百家宴……
至此,春节的吹吹腔演出结束,敬待明春。
□张启发 文/图(作者单位:云龙县文化体育事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