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干部主动来家里跟我们拉家常,经常到地里聊产业发展,千方百计为我们出主意想办法,增收致富。”自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施甸县领导干部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深入了解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线解决困难,使当地群众真正感受到了鱼水情的亲切。
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施甸县以杨善洲为镜子、杨学为榜样,以“三严三实”为标尺,“一把手”做表率,找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所求所需,完善作风建设和服务群众工作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中,教育引导全县党员干部自觉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抓实“一把手”带头现场找问题转作风抓落实,一线推动工作寻对策,妥善解决了一批“老大难”信访问题。开展活动以来,该县领导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项目现场、企业车间,召开烤烟生产、水蛭生产、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抗旱救灾、企业发展等现场办公会近30场次。
针对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缺乏经济支柱产业的劣势,该县还把加快发展作为为民务实要求的落脚点,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蹲点联村入户、接信接访、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群众工作督查、群众工作问责六项群众工作制度,由领导干部一线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让干部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走出去找市场;让机关干部进农村为群众找路子,办样板田和试验林盘活荒山、荒地、湿地等闲置资源。通过干部带头先行先试先种,解决基层群众发展难题,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产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破解发展慢的难题。在打造生态富民产业上,该县通过以产业扶持政策、部门资金支持、干部结对帮扶、领导蹲点挂钩联户等方式,与群众共同探索致富增收的新途径,打好产业发展生态化、城镇建设生态化、工业发展生态化、村庄道路建设生态化的“四张生态牌”。
在促进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上,该县通过加大民生项目投资,重点围绕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生态工业和五小水利工程,以及农产品、旅游业、公益事业和城市建设,着力引进优质资本、先进技术和产业型项目,形成了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拉动经济发展的双赢互利模式。据悉,今年1至6月,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5.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9.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8亿元,同比增长91.7%,提高43.2个百分点。本报记者 贾云巍 朱金磊
通讯员 郭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