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民歌唱起来
让拉祜音乐走出去
回想起在北京跑场演出,舞台上聚光灯下唱响拉祜民歌的时光,拉祜族青年扎思依然兴奋不已。那是2005年,他所在的拉祜族音乐团体——达保兄弟组合第一次来到北京玩起了乐队。在组成这个乐队之前,扎思和其他4名成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在家乡老达保寨子种地务农,白天上山采茶种茶干农活,晚上和村里的几个同龄人弹吉他、吹芦笙,懵懂地讨论着自己对音乐的见解。
2004年,机会悄然降临,央视知名导演巴特到老达保村采风,看到扎思这几个拉祜族青年的音乐形式,并决定帮助他们组成乐队,追逐音乐梦想,传扬拉祜文化。
像每一个北漂的地下乐队一样,那时的达保兄弟组合怀揣着梦想和对音乐的激情。在北京的两年间,他们在海淀区公主坟附近租住的半地下室里,每天苦练吉他、贝斯等电子乐器以及谱曲、和声等现代音乐基本功,创作了近50多首有拉祜族音乐元素的原生态乡村民谣。有演出邀请时就去“跑场”赚点外快,两年间达保兄弟组合跑遍了全国各省份。
“那时候唱得最多的就是《婚誓》《快乐拉祜》还有一些我们自己写的歌。”扎思开始哼起这些在拉祜山乡非常流行且熟悉的旋律。
其实,老达保的拉祜音乐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舞台。拉祜文化底蕴厚重的老达保村民小组,群众除了吹芦笙、跳摆舞,还融入了吉他弹唱、多声部演唱的特色,县里、市里及附近州市不断邀请他们去表演,很多村民还先后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演出,甚至登上了央视、国家大剧院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的舞台,2011年老达保村民参加央视梦想合唱团并获得一等奖。
原汁原味的拉祜歌舞在各种舞台频频亮相,拉祜文化也随之渐渐走向全国各地。然而,离开了固有的原生环境的拉祜歌舞,被搬上舞台之后,大多作为“绿叶”以伴唱、和声等表演方式的配角出现,不仅丧失了原生态的传承机制的再生能力,拉祜歌舞的魅力并不能得到充分表达和展示,更不能让拉祜音乐惠及每一个老达保村民。
全村原创民歌300多首
“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共同把心中歌儿唱,蜜样的幸福生活滋润着我,拉祜人纵情歌唱。”轻快的节奏伴着山林里的鸟语花香,快乐随着音符在拉祜山乡流淌着。
走进老达保寨子,一出拉祜风情实景剧欢快上演,200多名拉祜群众用原汁原味的拉祜歌舞传递快乐。李娜倮和几个村民边弹吉他边唱着这首自己创作的《快乐拉祜》,朗朗上口的旋律让游客不自觉地打起了节拍,一同欢快地唱了起来。去年6月29日,村属集体企业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通过整合各级项目资金投资80万元,依托村寨优美的自然风光精心打造《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剧》,全村有近一半村民成为公司演员参与演出。
在这里,拉祜音乐和拉祜族艺人是舞台上的主角。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间里,《打猎歌》《芦笙舞》等12个拉祜族的经典歌舞,原汁原味的拉祜族民俗风情得到了充分展现。“小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加上原生态的民族歌舞,真是不虚此行。”不少游客惊讶地发现,西洋乐器:吉他,已然成了老达保拉祜原生态民歌的一部分。
“村里一个看一个,慢慢的许多村民都会弹了一点。”说起老达保寨子和吉他结缘的故事,50出头的李石开刚从舞台上下来,也拿起一把吉他弹给记者听。上个世纪80年代,他第一次在澜沧县东回乡的一个基督教堂里听到了吉他弹奏,便回家卖了一头猪,从县城买了第一把吉他。在和牧师学了将近1个月以后,他掌握了3种吉他和弦指法。女儿李娜倮12岁那年,他又开始教女儿吉他弹唱。如今,这个仅有104户人家的小山村竟有200多把吉他,80%的村民会弹奏吉他。
吉他在老达保寨子的“流行”,丰富了拉祜族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而基督教唱诗班的多声部和声,则在演唱方面让拉祜音乐更有层次感。这样的融合让老达保的拉祜音乐更具观赏性,也渐渐被观众接受唱出了名气,甚至被央视的制作人看中,并被邀请到从村寨到国家大剧院等各个舞台表演。
一把吉他,不仅搭起了古老的原生态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桥梁,还让更多能歌善舞的拉祜族青年参与音乐的创作。《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等这些在澜沧当地非常流行的拉祜族歌曲都是李娜倮创作的,这位唱歌远比说话自信的拉祜族80后农民歌手,是老达保村里远近闻名的“才女”,受父亲李石开的熏陶,13岁时就学会了吉他弹唱,16岁便会作曲写歌,如今她独立创作的拉祜族歌曲已经有30多首,其中不少作品在当地宣传部门的帮助下还被拍成了MV在央视《魅力十二》《民族中国》等栏目中播放。
李娜倮成了老达保甚至整个拉祜山乡的“明星”。在她的带动下,全村自创的拉祜民歌达到了300多首。
唱歌也能闯出致富路
“以前路太难走,很少会有人进村里来玩,自从前些年政府把进村道路修好以后,来的人就多了起来,甚至有外国游客光临。”回想起自己2006年第一次外出参加表演的情景,李娜倮对如今村里的变化感到格外欣慰。
“现在外出表演由最初的30块一天涨到了现今的100块钱一天,一年下来演出的收入也有两几万。”除了外出参加演出,如今,在老达保,新米节、春节、葫芦节、圣诞节等丰富多彩的节日,在拉祜音乐的欢快旋律中,热闹非凡。“游客越来越多,演出收入也在逐渐增加,占村民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了,有的村民演出收入占到了全部收入一半以上。”勐根村支书岩罕告诉记者,2012年,老达保村里修通了柏油路,村内的路面也进行了硬化,活动场所、表演舞台等设施一应俱全,老达保寨子被评为全国“十佳魅力新农村”。
“每到黄金周来的游客很多,仅仅首演的第一个月公司就收入了10多万元。”《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剧》从去年“十一”黄金周正式演出以来,李娜倮和村里拉祜群众已经进行了50多场实景剧的演出。每到周末还常有包场演出。作为公司副董事长的李娜倮告诉记者,收入提高了,村民对本民族的原生态音乐也有了更多的自信和期待,“过去每天干农活,现在天天排练演出,拉祜音乐在村民中更加流行起来了。”说到这里,李娜倮笑了,似乎看到了拉祜歌舞的未来。
去年9月18日,哈列贾(HALEJA)乡村音乐小镇项目正式启动建设。普洱市提出在老达保小组及周边地区建设哈列贾(HALEJA)乡村音乐小镇,定位为“国际化乡村音乐原生态旅游休闲镇,系列型乡村音乐厅及民族音乐文化村”。把拉祜族、傣族、哈尼族的音乐形态结合起来,抓住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发生深刻变化有利时机,重点打造成为集中展示澜沧丰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保护拉祜民族文化。
记者 沈浩 李汉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