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州市 > 正文
佤山里的新气象
      发布时间:2014-11-24 15:12:41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记者 李春林 谢进 文/图


 

从茅草房到小洋楼

走进沧源佤族自治县勐来乡勐来村大寨自然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崭新的红顶、灰墙的佤族新居,鲜红的国旗在屋顶飘扬,房前屋后进村入户硬板路、活动广场、人畜饮水、太阳能路灯、垃圾池及排水沟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这些景象,在两三年前,是很难想象的事。“以前我们住的是茅草房、杈杈房,走的是土路,一下雨连脚都放不下去。”村支书卫明华说,2012年,按照国家补助4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等方式开工建新房,一年后,卫明华家搬进了新居,添置了家具,用上了电磁炉、电饭锅、太阳能,从客厅到卧室、再到厨房,处处干干净净,物品摆放整整齐齐。

同卫明华一样,大寨自然村102户423人也于去年3月26日全部搬入新居。勐来村大寨一、二组,全部为原址拆除重建,建有安居房102幢,实施道路硬化2.7公里,主干道有7米宽。还建有两个广场,两个公共厕所。整个项目总投资1874万元,国家补助408万元,临沧市、沧源县挂钩部门协调423万元,剩余为群众自筹和贷款。

“现在绿化树刚栽下去不久,再过四五年来看,那就是到处绿树红花了。”卫明华说,为保持村内卫生,村里的妇女每隔三五天就要进行一次彻底大扫除。

按照新农村建设“七化”和“人口、产业、公共资源三聚集”的要求,沧源县美丽家园建设中村庄规划结合沧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目标,按照建设旅游村、旅游镇、旅游县的理念通盘谋划,规划设计突出“青山、翠竹、红顶、灰墙”的民族元素、地域元素,并根据不同农户的需要,设计了9种具有佤族、傣族、彝族民族风格特色的建筑户型供农户选择。同时配置相关功能设施,配全村庄功能,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美丽村庄建设标准,确保旧房改造达到抗震设防与民族特色化要求、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合格率达100%、供电率达100%、道路硬化、卫生环境治理、绿化、亮化等各项指标达到标准。

今年1至8月,按照“原址重建一批、集中打造一批、保护开发一批、美化提升一批、进城定居一批”的要求,沧源县共完成旧房改造1360户,美丽村庄6个;旧村21个,累计完成投资2.98亿元。

从单一产业到立体化发展

时间进入9月下旬,沧源县糯良乡光荣新村村民刚刚采收完最后一拨烟叶,等着烘烤、挑选分级等最后几道程序,然后送进设在村里的烟叶收购站,换来一年辛勤劳动的回报。

光荣新村是临沧市2012年9月启动“佤山幸福工程”打造出的一个“美丽乡村”建设新亮点,宽敞的水泥路向前延伸,一栋栋红瓦白墙的佤式新民居错落有致,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村子里145户548人,大部分农户都种植烤烟,烤烟已成为这个村的主要绿色经济支柱产业。

“以前,我们村经济结构单一,种粮食也只是基本够吃,更不用说卖了。”村民李新华家6亩烟叶刚刚采收、烘烤完毕,正等着分拣分级。去年,他家靠种烤烟收入2.8万元,他还谋划着在明年扩大种植面积。

“每年每到烤烟种植季节,从备地犁墒、育苗、栽种到烘烤,烤烟整个从种到收的流程,技术辅导员都要对村民们进行七八次培训。”李新华说,为了增加村民收入,改变经济结构单一状况,各级各部门积极帮助扶持产业发展,村子里种下了1387亩核桃,目前已经有七八十亩开始挂果。

“政府不但免费提供种苗,还每年给予防治病虫害和肥料补助。”李新华家8亩核桃,今年也有几十棵开始挂果。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全村经济收入也不断增加。去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482.13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有粮398公斤,人均纯收入达5510元。

光荣新村是临沧市在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中的一个缩影,紧扣生态文明,在建设中,让烤烟绿色产业发展的建设成果转化为老百姓的幸福保障成果。

在旧村旧房改造工作中,沧源县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商品零售业以及服务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旧村旧房改造按照“小村并大村、散户并成寨、四山迁近路、边远靠集镇”进行规划和建设,实现了旧房改造居民聚集点人口、产业、公共资源的“三聚集”。人口的聚集使旧村寨土地得以复耕,进一步扩大了核桃、竹子、茶叶、咖啡、橡胶等一产连片规划种植面积,为实现订单农业以及“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打下了基础。

去年,全县发展竹子100万亩、核桃51万亩,以发展竹产业为主,建设竹庄园,发展核桃、茶叶、咖啡、橡胶等长效经济作物。

从伐薪烧火到绿色环保

这些天,勐来村大寨自然村的村民们正忙着收稻谷,五台收割机正来回作业,不一会儿就收了一大块水田。

“过去我家的4亩水田,20个人要收一整天,现在我们家4个人,用上了收割机连收带运,半个小时就收完了。”赵叶砍说,2007年开始村里用上了收割机,之前人工种植、收割水稻的艰辛让她至今难忘。每到插秧、收割的季节,全村人就扑在水稻田上,从日出到日落,大家埋头干农活,一忙就是一两个月,还得出钱请帮工。

“房子盖好了,风景也美,将来旅游搞起来了,我还想自己开农家乐,吃住一站化。”赵叶砍说。

宽敞明亮,配有沼气池、节能灶、太阳能热水器、卫生间等服务功能的民居房,转变了世代伐薪烧火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活陋习,逐渐养成了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了生态平衡。

“过去烧柴禾,现在用上了电磁炉、电饭锅,不用砍柴了,又保护了森林。”卫明华说,如今佤族群众家客厅中央和厨房里再也看不到“永不熄的火塘”,取而代之的是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灶具和灯具。

最近一段时间来,妇女干部纷纷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到村里开展“美在家庭”活动,教群众讲卫生、重形象,学治理“脏乱差”,改变居室、庭院脏乱现象。

在村民赵叶砍家,白色的地板砖干净整洁,沙发、冰箱、电视摆放整齐有序。“以前我们根本不知道怎样理家,劳动回来东西到处乱放。现在,乡上的女干部们时不时来村里教我们如何理家、理财等,大家通过学习都知道如何让自己家里更干净整洁了。”赵叶砍笑着说。

未来,沧源县将以 “森林沧源”建设为重点,围绕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推进森林村庄建设,加快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围绕产业美的要求,实现山区农村的转型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确保今年全年完成33个旧村改造、13个美丽村庄建设,3500户旧房改造。 

责任编辑:雷蕴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