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树立新思维形成新机制
      发布时间:2015-08-18 11:14:04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和自然秉赋等条件大体相当的同一个村子内,农户之间的经济状况往往也参差不齐;而同处贫困线之下的农户,导致贫困的具体原因更是千差万别。在摸不清底数、找不准原因、拿不出针对各家各户对症下药的个性化扶贫举措的情况下,扶贫攻坚必将陷入粗放化的低效率运转。

以往粗放化扶贫模式中最常见的扶贫思路与扶贫手段,便是“手榴弹炸跳蚤”,引入大项目大公司,以期“带动千家万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其结果是,扶贫项目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和人均纯收入虽然上去了,按“人均纯收入”估算出来的贫困人口也减少了。但具体到“谁是贫困户”、“致贫原因是什么”和“究竟谁脱贫了”等关键问题,却又大而化之云里雾里。在一些贫困地区,国家的扶贫资金甚至投到了市政形象工程或是“扶强容易扶弱难”的政绩工程上,搞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如今,“手榴弹炸跳蚤”的粗放化扶贫模式,正向个性化、滴灌式的精准扶贫模式转变,这无疑是扶贫攻坚工作中的一场思维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扶贫思路与扶贫手段的创新,更意味着相关党政部门尤其是县、乡、村基层工作作风的重铸与精细化服务机制的再造。

精准扶贫要求统计到户、项目到户、资金到户、措施到户、验收到户和脱贫到户,因此,要真正落实和深化精准扶贫绝非易事。如果不及时调整思路举措和创新传统的服务管理机制,精准扶贫便有可能浮在表面、流于应景而收不到实效。

以前到贫困地区采访,当地干部介绍扶贫项目时,听得最多的是“某乡某村”情况怎么样;而最近到景东县曼等乡采访,听得最多的却是“某户某人”情况怎么样。如果没有过硬的工作作风和精细的服务管理机制做保障,干部要对每个贫困户的户情、举措、项目、资金等情况了然于心,要让个性化的扶贫思路与举措在每家每户得到落实并开花结果,显然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景东曼等乡在实践探索中创建的“常务家长制”精细化服务管理机制及相应的科学量化监管举措,极大地强化了基层挂钩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成功铸就了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过硬的工作作风。同时,“三在农户”和“六个到户”等做法,又为“真扶贫”与“扶真贫”提供了科学而有力的抓手。无论从经验做法上,还是从扶贫效果上看,景东曼等乡的扶贫尝试,都为精准扶贫作了生动的注解。

记者 朱绍云

责任编辑:李享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