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鹏
民营经济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新常态下,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但一些民营企业却不能积极调整、适应变化,一味地“等靠要”,等机会、靠政府、要资金、要土地,严重约束着民营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
根据今年云南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会议报告,到2014年底全省民营经济户数已超过200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达5958.8亿元,占全省GDP的46.5%。同时,在会上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加大金融扶持、拓宽融资渠道等19条措施,为民营经济创造了发展的“春天”。
但在现实中笔者却发现,部分企业面对良好的发展环境却不能抓住机遇,不考虑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只想着靠政府“救济”,向政府要地要钱,做大盘子;甚至还有民营企业家不专注于主营业务,反而试图走投机取巧的捷径,给其他经营户和整个社会带来不小损失。
民营企业“等靠要”的心理和行动要不得,必须尽快扭正,这需要政府、社会和民营企业家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扩大宣传,提高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指导意见等文件的社会知晓率,为培养大众创业创新活力创造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支具有现代理念、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家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超越,自觉履行好社会责任;再次要完善机制、强化落实,为民营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和收费制度,让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都能得到政策实惠;同时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就业观、财富观,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