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准确把握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起点
      发布时间:2015-12-18 10:46:20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李学林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对“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出部署时,针对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明确要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结合云南实际、云南特色,提出了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适度规模、环境友好的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路。为我们筑牢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理念和闯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子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筑牢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深刻分析了新情况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来源、结构优化、资源利用空间及可持续性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长期以来,我国根据国情实际,始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建立以农产品价格改革为先导的农业市场经济体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转变等系列措施,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根据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及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新形势要求,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支持,始终坚持把农村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美丽家园来建设,始终坚持把农民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来尊重。党中央连续出台12个中央一号文件,创新体制机制,统筹谋划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协调发展,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实现粮食生产 “十一连增”和农民收入“十一连增”历史性变化,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三农”问题解决。

当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面临着全球化加快、供求矛盾变化、生产成本增长、消费者的变化、技术风险加大及农业发展空间挤压等前所未有的挑战,突出表现为:国内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受到国际市场“天花板”的限制;农业生产受到资源环境及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从而抬高了成本“地板”的挤压;农产品综合支持数量已经接近世贸组织承诺的“黄线”,耕地保护、生态保护问题面临“红线”。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资源短缺,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增长后劲受到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对农业基础作用的清醒认识,坚定加快发展战略机遇期、“新三期叠加”和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基本定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更加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方向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将成为农业“十三五”期间的重要理念和重点遵循。

理清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思路

与全国相比,云南农业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高原农产品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区位开放等优势和特点日益显现。“十三五”期间,我省农业将更加顺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变化、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化和绿色化新要求,紧紧围绕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目标,秉承“绿色经济强省”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理念,牢固树立大农业发展和闯大市场的思想及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绿色化等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发挥高原农业特色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的要求,集聚先导性技术、集约性要素、多元性功能、一体性产业经营、综合性效益及可持续发展等现代农业要素特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发掘农业在产品供给、市场活跃、农民就业、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多功能性,拓展空间和领域,注重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开发,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产品“量”与“质”的整体升级转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外向型经济体系,培育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坚持低碳、环保和绿色化发展方向,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加强生态产业经济链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形态。闯出一条农业空间布局合理、要素配置协调、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功能多样化的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创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举措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按照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待农业基础地位和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定位要求,发挥好农业基础作用,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整体脱贫的目标导向,以及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站在新的理念变化、新的形势要求和新的历史起点上,从认识上、政策上、措施上统筹兼顾,务实创新。加快建立和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加强水利工程、沃土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结合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农业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治理规划引导,突出农村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村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提高协调发展能力水平,共享发展成果。

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加快建设农业现代产业体系为抓手,运用现代发展理念、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形式,加强农产品产业体系建设,走差异化、特色化路子,探索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途径,围绕淡水渔业、山地牧业、林下经济开发、生物资源产业及蔬菜、水果、药材、花卉等特色产业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同时,加快农村金融、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市场流通、信息咨询等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构建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创新农业发展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与工业、信息、商贸及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推进“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渗透,促进超市连锁经营、网络农业、休闲养生、农业旅游、会展农业等多种形式,促进农业多功能和新业态的发展。重视扶贫攻坚、城镇化发展中现代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庄园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农业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

构建外向型经营体系。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农产品生产和市场必须顺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分工,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思维发展农业生产。按照农牧结合及种、养、加、销、旅等深度融合的思路,加快构建外向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支持与引导,加强流通企业、产业协会、种养大户等现代经营主体培育,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区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及农产品预冷系统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快鲜活特色农产品流通管理,加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开发生物资源产品、保健品和食品工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多元化+全产业链”、“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社会公益发展模式”等经营模式,促进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发展,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按国际标准与市场要求,逐步建立与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市场体系。

依靠科技创新。近年来,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经突破50%,超过所有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完善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续工作,加强政府引导联合与协同创新力度,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加大农业专项研究经费的投入,提高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的装备水平,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全省粮食安全、特色主导产业、生物资源开放、重大疫病防治及生态安全等重大命题联合攻关,解决生物资源创新与育种、地力培肥与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精深加工、水体经济开放、农业工程化机械化、农业生物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等重大技术问题,加快云南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力度,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基层气象服务、信息服务、农民培训的能力,提升劳动者素质,加强职业农民培养,提高科技高效率。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并举,倡导绿色理念,以绿色技术、绿色环境、绿色产品为主体,发展高原特色生态产品,加快生态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严格遵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耕地保护和生态红线要求,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重点,制定和完善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加大标准化实施力度,推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循环经济推广应用和农村清洁能源使用,有效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和农业污染排放,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促进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改革,推广高效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及技术创新,加强生态脆弱区、石漠化地区及江河流域的生态恢复建设,实现大环境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曹璐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