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道德讲堂”是曲靖市加强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在我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为充分发挥道德讲堂在少数民族乡镇、村寨的道德影响力和感召力,2014年以来,师宗县创造性地开展“双语道德讲堂”,根据辖区各少数民族特点普及“双语道德讲堂”,受到了基层群众的称赞。
今年55岁的师宗县龙庆乡畜牧场海子村村民姜小华,目前赡养着85岁的孤寡老人陈老建,他将老人视为父母,也要求自己的孩子能把这一传统美德传下去。受姜小华的善举感染,同乡的彝族村民王贵兰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村寨还很贫穷,为了生计,一天到晚都忙个不停,但只要村里的“双语道德讲堂”开课, 都会去“凑热闹”,很多凡人善举都让自己感动不已。
为了让道德讲堂深入人心,师宗县还充分利用壮族“三月三”、苗族“踩花山”、瑶族“盘王节”、彝族“火把节”等少数民族重要节庆活动,特意聘请了在职和退休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在村寨中德高望众的25位老人组成“道德讲堂宣讲团”进村入寨宣讲中华传统美德。“善事是从自己心底要去做的,现在很多人都忙着赚钱,道德方面有些淡薄,我和几个朋友凑了点钱买了些御寒用的棉被,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力所能及地为这些老人做点实事。”龙庆乡村民李国亮深有感触地说,“这个活动很受群众欢迎,不搞形式不说大话,说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和我们的生活很近,要为活动点赞。”
“我们‘双语道德讲堂’遍布全县,触角延伸到众多偏远的村寨,可以说道德之花绽放民族之村,老百姓反馈很好。”师宗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建玲说。目前,该县的“双语道德讲堂”活动已经进入了常态化运作。在全县范围内,尤其是少数民族村寨,好人好事越来越多,村容村貌越来越美,邻里关系越来越和谐,互助互爱的氛围越来越浓厚,道德的种子播撒在人心,文明的花朵盛开在村寨。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有固定“双语道德讲堂”9所,开展活动29场次,近3万名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其中;建有流动“双语道德讲堂”31所,开展活动70场次,吸引了2.8万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到场聆听;建有学校“双语道德讲堂”15所,开展活动30场次,2.5万多名师生积极参与。实现了多渠道、多样式,全覆盖。
本报记者 张明磊 李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