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要闻云南 > 正文
马吉乡的新鲜事
      发布时间:2015-02-24 13:43:31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曾经边远落后的小乡镇,通过改变发展观念、更新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展养殖业

学习养殖成潮流

驱车从马吉乡政府出发,10多分钟后便来到木加甲村委会。顺着通村路,我们一行来到尼马底小组村民邓仕家。邓仕带我们边参观他家的猪舍边说,他家共养了4头母猪,其中有两头是前年村委会合作社扶持的猪苗,去年已经产8头小猪仔,卖了1600元钱,待今年4头母猪都长大成型后,大概可产40头小猪仔,单养猪一项收入可达8000元左右,下一步要扩大养猪规模。

村支书余志新说,村民能改变观念,还得益于母猪合作社的成立,自从村里成立“木加甲能繁母猪合作社”后,村民踊跃报名入社,合作社统一购销母猪苗、猪仔,提供养殖技术,定期召集社员到村委会交流养殖经验,制定养殖规划,目前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有20户,共有母猪60头。

余志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头母猪每年产仔约10头,按照当地市场价200元一头,每户养猪户一年可增加6000元的收入,合作社统一销售,社员卖出一头猪仔上交20元入社费,算下来合作社每年有12000元的收入,我们将这笔费用继续扶持新入社成员,以保证我村母猪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木加甲母猪合作社成立,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的做法,是村民观念改变的一个缩影。”福贡县马吉乡党委书记和文红说,多年来,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微。为了让村民扭转观念,乡村干部带头挨家挨户鼓励年轻人去外面闯,当他们带回来比种地多赚好几倍的钞票时,村里人明白,打工比种地划算。于是外出务工学技术成了乡里的潮流。

全乡兴起盖楼热

近年来,国家政策越来越好,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随着乡村公路修通,索改桥工程的实施推进,江东江西的村民出行不再过溜索,建房盖屋运材料不再人背马驮,部分平缓点的小组村民耕地还用上了机器,大家逐步更替了传统老套的生产工具。

邓福叶是木加甲村的“富裕户”,他家以前住山上,自从2007年木加甲汽车吊桥修通后就搬到桥头来住了,桥通后,他家开了个小卖铺,修了个鱼塘养鱼,还养了些猪、鸡等牲畜。前些年,邓福叶学了驾照买了辆面包车跑客运,每天跑两趟,平均每天有80元左右的收入,一年下来跑车收入近3万元,加上小卖铺和养殖收入,全年可达6万元。 邓福叶说,过去靠山吃山,除了种田没别的致富路子,搞生产还是原始的刀耕火种、人背马驮,如今路通、桥通了,要靠科学、靠先进技术、先进工具才能致富。

走在马吉乡街道上,记者发现全街兴起一股“盖楼热”。家境稍好一点的,都在忙盖楼房。仅去年,街道两旁已经有十几户村民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楼,还有很多人家正在盖楼或正准备盖楼。盖了小楼的,每户居住面积两三百平方米,有的家庭一层还用来开超市,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街中心有一家并不起眼的超市,刘江华是超市的主人。她告诉我们,政府给她家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和贷款,再加上自己的勤劳努力,超市生意越来越好。她家开超市已有7年了,最近又买了辆车,做起了批发生意,如今一年收入10多万元。对比周围邻居和亲友的生活状况,刘江华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靠勤劳致富,自己挺满足的。”

烧柴煮饭成历史

回乡政府的路上,街道上方一栋4层小楼引人注目,询问得知,这是乡里的致富带头人张友靠养鸡致富建起的楼房。

“我2008年开始养鸡,当时将家里所有积蓄两万元投资进去,建了个鸡棚,养了1200只鸡苗,开初生意很淡,后来政府为了鼓励村民创业,免费提供石棉瓦、水泥、空心砖给我扩建鸡室,我的鸡场越来越大,利润也在增加。2011年,县扶贫办主动找我合作,他们让我培育鸡苗发放给老百姓,钱由他们一次性拨付给我,大大减少了我的开支。” 张友说,他现在共养了3000只蛋鸡,每天产蛋1500多个,育成的鸡苗按6元一只,单养鸡一项每月收入有1万元,加上种草果、卖饲料一年收入可达近20多万元。

当记者来到木加甲村木根小组麦加夺家时,一排排白刷刷的房子映入眼帘、地面是平整的水泥板,院坝围墙之外还种了些草果。麦加夺笑着把记者迎进屋,客厅有20多平方米,干净整洁,里面电视机、冰箱、洗衣机、音箱话筒等一应俱全。

麦加夺说:“5年前,我们一家人住房面积还不到现在的一半,靠着党的好政策,这些年来,我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以前村民做一顿饭要花两三个小时,要是碰上雨季,柴很难燃,就更加费劲了,一天当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围着灶台转,厨房里整天都是烟熏火燎的。现在用电饭锅蒸饭,电磁炉炒菜,一顿饭不到1个小时就做好了,用电饭锅蒸饭还不用人守着,可以腾出手来去干其它的事情。”一位乡干部说,近年来,马吉乡因地制宜实施了一系列脱贫致富的措施,让老百姓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马吉乡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记者 郎学平 文/图) 

责任编辑:唐莉娜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