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元江如何建最美热区
      发布时间:2015-01-12 15:30:14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今日看点

五颜六色的马蹄莲盛开在冬日的元江,为红河谷中的太阳城增添了几分绚烂。

“我们依托元江独有的气候和江河优势,在大力发展热带花卉的同时,不断加大滨江棚户区的改造力度,把元江建成云南最美的热区。”元江县常务副县长瓦庆超说,“滨江片区项目建设,就是我们做美元江的重大举措。”

建设滨江区 实现城镇村落一体化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坐落于哀牢山麓,海拔最低处仅为327米,是云南海拔最低的地区之一。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元江一直在倾力构建一个大果园、大花园与绚丽民族文化相辉映的“太阳城”。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县城新区建成使用,同时,一个个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相继问世。而令元江人尴尬的是,就在县城的另一边,本该是最漂亮的江边地区,富有热带风情的芭蕉林、芒果树却掩盖不了江边大片棚户区破旧的身影。

县城滨江棚户区是历史形成的老城区。这一片区巷道狭窄,人口密度大,陈旧拥挤,设施滞后,通风、采光条件差,无绿化,无基本公共活动空间,大部分建筑物使用年限久,多数房屋破损严重,抗震能力低下,环境卫生脏乱差,消防通道缺失,安全隐患大。同时,县城防洪堤建成后,河堤明显高于部分棚户居住区,如遇强降雨天气,极易出现内涝。棚户区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瓶颈”。

“要把元江建成云南最美的热区。”去年以来,元江县委、县政府围绕着这一目标,紧紧依托由元江、清水河、南溪河组成的“一江两河”地理优势,坚持规划引领,大江造气势,两河建休闲,以滨江片区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启动实施搬迁安置小区、滨江路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破解“城中村”改造难题,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并积极争创国家级园林县城,全力打造滨江生态旅游文化城市。力争让元江县城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以水兴城”、“以水促城”的滨江生态旅游文化城市。

“滨江片区建设,主要涉及棚户区改造、滨江路建设和引水入城3个整体联动的项目,这个项目建成后,元江就真正实现山水田林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红河谷中太阳城、彩云之南花果园、哈尼故里罗槃国的目标。”瓦庆超说,“县城滨江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共涉及拆迁户约2500户,征收土地面积48.54万平方米、拆迁建筑面积62.76万平方米,建设周期24个月。”

在3大项目中,滨江路建设项目是基础。这个项目以县城防洪堤为载体,建成后,将集双向四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和水景观、文化长廊等为一体,聚防洪、交通、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身的具有元江民族特色、干热河谷风光、生态水城景观的生态走廊;引水入城则是整个项目的点睛之笔,依托“一江两河”等天然水系,以团树龙潭、大莲花潭为水源,在麻子寨团山脚修建110万立方米的调节净化水库,结合拆临拆违腾退地块和城市绿地合理布局,引水入城打造水系景观。

老城区群众盼望改善生活居住环境,一个发展的元江,也急需提升生态和旅游环境。面对困局,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不管当前有多大的压力和困难,也要举全县之力,把滨江片区改造好。

改造棚户区 让群众尽早入住新区

在3大项目建设中,棚户区的改造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在改造过程中,如何确保群众搬得情愿,住得安心,是历届县委、县政府最关心的问题。

“我从小就生长在这个棚户区,随着建筑的增加,人口的增多,巷道越来越窄了,家家户户门前乱搭乱建,最担心的是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根本进不去。”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张志明说,“群众都希望改造这个片区,尽快住到环境优美的新小区里去。目前,工作正在推进,已基本完成70米道路红线内被征收户土地、房屋、人员‘三调’工作。”

滨江棚户区改造涉及拆迁户数较多,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元江成立了由县长任指挥长的县城滨江片区建设工程指挥部,召开广大群众参与的县城滨江片区建设动员大会,多方听取意见。最后,本着群众“搬得出、住得下、有发展,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原则,元江拿出较好地块,用于建设安置小区,小区建筑设计充分融入地方民族元素和水景观,规划商业铺面、低层、多层、高层4种建筑,并配套幼儿园、集体公用房、再就业培训中心、地方民俗表演广场等公共设施,解决群众长远生计问题。

54岁的胡朝华期盼早日搬离棚户区住进新居。她说,以前,住惯了传统的“一户一宅”,上高楼怕不习惯。可是,半年前,自己到在外地的大女儿家生活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单元房环境好,安全卫生。如今回到老城区,反而不习惯了。

为进一步降低棚户区改造安置户入住成本,元江县委、县政府多方筹措整合资金,积极争取棚户区改造、美丽家园等政策支持,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力促项目早启动,早完成。

现在,县城滨江片区建设全面启动,搬迁安置小区的各项前期工作已经完成,所需融资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批准并已下拨资金8亿元,其他可支配资金到位5亿元,正有序开展地上附着物清理和地勘工作。

一个美丽的元江,即将破茧而出。

记者 余红 蒋贵友 岳晓琼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