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如何平衡喜庆与安全
      发布时间:2015-01-16 11:20:12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近日,全国一些省市出于安全和管理综合因素的考虑,纷纷取消了原先计划好的大型群众集会和节日庆祝活动。比如上海取消了传统的三大新年灯会活动,全国不少省市也取消了一些明星的演唱会……

在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之后,全国各地吸取事故的教训,纷纷进行安全检查、隐患排查、落实整改,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仅仅因为害怕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就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不审批、不放行、不举办,来个取消了之,恐怕也未必恰当。喜庆与安全,到底该如何平衡?

借鉴经验 切实用好管理手段

纵然情况千差万别,但社会管理最基本的认识和管理理念,甚至是方式方法,却是可以举一反三、相互借鉴的

刘薇薇

跨年夜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件过去已有半月,但其恶劣影响却正像“蝴蝶的翅膀”一般,给社会带来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1月10日,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公告称,今年停止举办已经举办了20年的新春民俗艺术灯会;同样的,今年上海松江的方塔园元宵灯会、嘉定古猗园元宵灯会也确定停办,还有很多省市也不同程度取消了一些原定举办的大型群众集会和节日庆祝活动。

观察所有被取消的节庆活动,似乎都具有一些统一的标签,譬如“公共场所”,譬如“人群聚集”。诚然,密集的人流,局促的公共空间,的确存有安全隐患,有关方面“叫停”、“取消”的考虑也不无道理:与其限制住人的行为,不如限制住人群趋向的活动。毕竟,没有“活动”的举办,大规模的人群自然不流向了,安全隐患似乎也排除了。然而,转念一想,若是任何的问题,都用“叫停”、“取消”就完全解决,是否会显得有些简单粗暴?就像是马上要开启的春运,同样是涉及大规模的人群迁徙活动,同样在很多交通枢纽存在人潮的聚集。若是按照此类管理思维,是否就要让火车停开、飞机停飞、车辆停载,毕竟,没有可以产生位移的交通工具,是否也就不存在大规模的人流迁徙了?

所以,对于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而言,堵是没有用的,疏才是硬道理。就像先前提到的春运,这是一次涉及几亿人的大规模迁徙行动,但为什么运作了这么多年,我们鲜少听到“大规模踩踏事故”等的发生,想必个中原因,还是应该落到春运的管理智慧上。

首先,与春运有关的公共场所,均是通过售票来实现人员进入的。这个“售票”,既是一种经济需要,但也是一种管控需要。毕竟,卖出去多少票,其背后与公共空间进入多少人有关。一辆车核载的人员有限,一架飞机搭乘的人数有限,通过票据,管理机构大概对容纳的人口数量有了一个清晰的掌控;其次,春运开始之前,各地总会出台符合实际的春运工作方案、应急预案等等。尤其是应急预案,会根据人口规模和出现特点进行结构性分类分级。当运力不够时,如何调拨;当人流阻滞时,如何疏导;当突发情况发生时,如何救援……再者,还有责任的跟进与落实。春运开始之前,各地区各相关单位都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大都建立了一套横向到现场、纵向到岗位的全方位工作责任制;同时,相关责任人还签订了《春运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分级层层加强对春运工作的领导与管控,确保各项措施各个岗位责任落实到位。

也许有人会说,春运的管理模式只适用于交通运输,社会管理的情况千差万别,不一定适用。但笔者想说的是,纵然情况千差万别,但社会管理最基本的认识和管理理念,甚至是方式方法,却是可以举一反三、相互借鉴的。相关管理机构不妨向春运好好学习,定能发现好多可资借鉴的管理经验。

软处着力 让社会力量绽放

探索自治与政府管理的互动方式,维护这种自主性,公众反而能在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自发形成一种力量

朱婧

但凡公共安全事件发生,人们的神经就格外敏感——短期内不敢去人多的地方,大量转发逃生自救等公共安全小常识;政府也会相应加大社会管理方面的措施执行力度,检查安全设施或者加大安全宣传。在上海踩踏事件发生后,一些大型活动已经被取消,此类措施大多出于安全考虑,但是在强制、应急的“硬”手段之外,社会管理似乎还是应该在“软”处多着力。

采用软化的管理措施,源于健康的社会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利益自愿组织起来,并自由、负责任地表达观点、获取利益。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地震发生后,灾区的群众会在专业救援力量进入前,就自发开展救灾行动,这种自觉会一直延续,在自救阶段到恢复重建时期,灾区里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放眼灾区是一片瓦砾,但只要物资齐备,生活也能维持在有序状态,人们比平时更注意用电安全,若有人不注意遵守秩序,还会受到一致的谴责。因为大家都有一个清晰认识:此时的互助扶持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与集体的利益。这说明,在共同利益的范围内,大家都会有一种行为上的自觉,有效地引导能激发这种自觉,产生一种自我组织和管理的力量。

社会管理方法其实多种多样,在硬性管制的方法之外,创新社会管理方法,保障公共安全,应该在发掘和引导公众自觉上着力。因此,就要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了解公众的利益诉求,及时给予回应,用疏导、协商解决问题。其次,应该鼓励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培育这种自我组织和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培训和互动,让“自觉”成长为一种成熟稳定的能力。

分析以往的案例可发现,公共安全事件多由一些不谨慎的细节引起,比如一个烟头引发一场火灾,一次起哄引起人群的骚乱,应对这种突发情况,秩序的维护、安全的保障是在场人们的共同诉求,但在诉求没有形成共识之前,人人自危,都按照自己的规则来,就会扰乱后续的秩序和安全。因而,社会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加强对公众自觉的维护和建设,这可能需要有效的安全教育,安全知识的普及,社会文明意识的长期渗透。

从激发公众自觉来创新社会管理,其实也是在探索自治与政府管理的互动方式,维护这种自主性,公众反而能在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自发形成一种力量,维护组织内部的秩序和安全,这种自我管理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

智慧管理 用技术守护安全

将图像采集摄像头、地图热力图等新技术融入安全管理,以紧急事态方式应对大型活动,快乐和安全兼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谢建东

马上传统农历春节就要到了,估计各地都有一些集会和庆祝活动。像传统的庙会、灯会等传统活动,肯定是车水马龙、摩肩接踵。节日里图的就是个喜庆、欢乐,如果各种聚会和庆祝活动都取消了,冷冷清清的自然也没有了该有的喜庆氛围。

人群聚集并不必然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大型集会活动不发生安全事故,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还是管理。积极的事前规划是最能有效预防及减低群体灾难的方式,只要相关部门做好应急预案、事故预警,安全事故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而管理的窍门,一是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一些地方的管理经验;二是要与时俱进,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管理的智慧和效能。

欢庆时刻的惨剧,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生过。1993年,香港兰桂坊跨年活动踩踏事件,造成21人被踩死、63人受伤。此后香港吸取经验教训,在每次大型活动之前,都会抽调警察去现场查看地形地势、可容纳人数,进行专门的事前风险评估,同时做好行动计划,提前跟市民、商户沟通,通过媒体把交通安排等计划告知公众。现场活动时,警方会在现场设立指挥中心,布置监控、通讯系统等,实时查看集会区域情况,通过各种条幅、扩音喇叭提示民众该如何行动,一旦现场人数超过风险评估上限就采取限流措施。在美国,当奥斯卡颁奖礼、NBA总决赛等活动举办时,当地政府都会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

美国人群安全管理专家韦特墨指出,一平方米内超过7人是“人群密度临界点”,如果再加上灯光不足、视线昏暗、信息错误、且所有人处于站立状态,灾难就可能到来。那么怎样判断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密集度达到了临界点呢?2009年,北京西单地区安装了人群聚集风险预警系统,通过特殊的图像采集摄像头,能够计算出人群流量、密度和步行速度等参数,还能预测未来10分钟这一区域短时人群聚集态势,一旦超出预警标准就会立即报警,以便及时处置。此外,现在的腾讯、百度等公司,基于大数据分析,通过热力图,可以在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区块叠加实时描述人群分布、密度和变化趋势,既可以提供便民的出行服务,也可以作为大型集会的安全预警之用。

想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将图像采集摄像头、地图热力图等新技术融入安全管理,以紧急事态方式应对大型活动,快乐和安全兼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责任编辑:雷蕴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