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云关注 > 正文
团结进步创一流
      发布时间:2015-05-13 16:43:46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注重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殷切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丽江市提出“团结进步创一流”。

丽江市共有汉、纳西、彝、傈僳等26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1个。长期以来,丽江各民族群众生活在玉璧金川大地上,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1

不设围墙大融合

从古至今,丽江就是民族融合、团结进步的典范。历史上,丽江古城的主人木氏土司之所以不建城墙,除了“木”+“口”被“困”之说外,恐怕最重要的是便于商家汇集、自由出入、广纳融合。

采访中记者看到,无论是在丽江古城、束河古镇,还是白沙古村,开店铺做生意的都能和睦相处、和气生财。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跟随父亲做了20多年铜匠的和善均告诉记者,在白沙,店铺与店铺之间各做各的生意,大家相处得很好,从来没有发生过吵吵闹闹的事情。

古城区西安街道义正社区寨后上村,居住着以纳西族为主的10多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只有120多户人家500多人的“城中村”,但在这里,却居住着两三千名外来人员。由于村里人员复杂,流动性大,不少居民原来担心公共设施被侵占,安全秩序被扰乱,有人甚至提出修一道围墙,把村子围起来。后来大家认识到,要把寨后上村建设好,筑道围墙不行,关键是要把外来人员团结好。

打消了修围墙的念头,原住居民和外来户相处得更加和睦。一对藏族姐妹告诉记者,她们在这里生活了5年多,和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在一起,非常融洽、非常开心,就像一家人一样。

寨后上村退休教师和学贤告诉记者,寨后上村原来是一个“城边村”,后来变成了“城中村”,现在变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而成为城市里的一道美丽风景。

2

村里村外一家人

4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小凉山深处的宁蒗彝族自治县大兴镇硝水坪村采访,看到从县城通往著名旅游风景区泸沽湖的二级公路从村里穿过;新建的两座水泥大桥,把阻隔在宁蒗河两岸的各族同胞连城一片;村里两所小学校,不时传来琅琅书声,一派团结进步的繁荣景象。

“硝水坪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901户、3216人,其中有8个汉族村小组、4个彝族村小组、1个普米族村小组。另外,还有从其他地方搬迁过来的彝族同胞800多人,加在一起,全村共有4000多人。”硝水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宋正昌介绍,在村级班子成员中,有汉族2人、彝族3人,大家在工作中互相支持、生活上相互关心,处得就像一家人。

“我们对搬迁来的彝族群众,一方面积极接纳,另一方面每户必访,使他们很快与村民融为一体。”宋正昌说,村里的两所小学校,共有480多名学生,其中的60多名学生来自临近的四川省盐源县长白乡,30多名学生来自本县的红桥乡。这些外来的学生娃,与当地的学生娃一样,同等享有“营养午餐”和其他教学资源,相互之间没有隔阂,外来学生也没有受到本地学生的歧视。

民族团结促进硝水坪村旧貌换新颜。村民过去居住的土木房,现在变成了砖混房,家家庭院得到硬化,户户有了洗澡间,用上太阳能;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了摩托车、小汽车。中梁子村小组60多户人家,有40多户盖起了“小洋房”。

3

9个民族一家亲

“3个民族组成了我们一家人,一家人和睦相处,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纠纷。”记者日前来到华坪县荣将镇哲理二组采访,村民小组组长曾传勋现身说法。他说,他是傣族,爱人是汉族,女婿是彝族水田人,一家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只有90户人家、350人的哲理二组,由9个民族组成。“9个民族一家亲。”陪同采访的华坪县民宗局局长熊友富风趣地说,在哲理二组,没有小偷小摸,更没有发生过上法院的事情。大家团结得就一家人一样,产业发展了,生活富裕了。

采访中记者看到,在哲理二组的房前屋后、村里村外都种上了芒果树,不少人家靠种植芒果、西瓜走上了致富路。据介绍,到目前,哲理二组已种植芒果2000多亩,人均拥有芒果5亩多。

哲理二组党小组长郑坤一家人,种植芒果14亩,去年收入六七万元。另外,他家还拥有总面积为3亩多的4个鱼塘,去年养鱼收入3万多元。“过去村里不通路,卖鱼要一背一背地背到公路边。”郑坤说,现在进村入户的公路,都变成了水泥路,车子可以直接开到鱼塘边、进入芒果园。

正在忙着盖“洋楼”的曾代华告诉记者,他的家人都是傣族,这几年靠种植瓜果蔬菜、养猪、打工过上了好日子。他家正在建设之中的“小洋楼”,不包括自己投工,计划投资20多万元,今年2月开工,现在已经封顶。

4

一家有事大家帮

傈僳山寨,一度成为美丽而又贫困的代名词。可记者日前在傈僳族聚居的永胜县光华乡新民村委会地角坪村民小组采访,看到的却是一个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傈僳山寨。

地角坪村民小组的44户、220多名傈僳族群众,分散居住在崇山峻岭之间。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一栋栋掩映在青山翠绿之中的“洋房”格外醒目。“像我家这样,盖了新房子的人家,全村共有9户。”村民小组组长子贵德指着自家的3层楼洋房说,没有盖洋房的人家,都重新修建了新瓦房,家家户户告别了火塘,用上了自来水、沼气、卫生厕所。

“一家有事大家帮,是我们地角坪傈僳族的优良传统。”子贵德介绍,他家的房子,一二层分别为3间,三层有两间,建筑面积220平方米。当时一共投入了15万元材料款,请来一位师傅,付了1.1万元工钱,其他的就是靠一个村子的人来帮忙,总共算下来,村民累计帮了500多个工。

子贵德欣慰地说:“我家有事大家都来帮,别人家有事我也去帮,就这样你帮我、我帮你,省下来了不少钱。”

“在地角坪,至今还保留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传统美德。”永胜县民宗局局长李发天说,地角坪的傈僳族群众,都能做到不赌、不偷、不抢、不嫖、不抽、不喝。记者随机走访了几户傈僳族人家,不论男女老少都不抽烟、不喝酒。 

记者 李秀春 文/图

责任编辑:钱霓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