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开发 精准脱贫
加快脱贫步伐
脱贫攻坚,红河力度超常。
“到2020年,实现71.65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和7个贫困县、58个贫困乡(镇)、527个贫困村如期摘帽目标,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和个人。致贫因素千差万别,脱贫路上布满“拦路虎”。“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注定是艰巨的任务。
百姓有期待,干部有责任,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脱贫攻坚有成效
“十二五”以来,全州减贫76.1万人,减贫率56.2%
巍巍哀牢峰峦叠嶂,沟壑纵横,车行大山深处,越走路越艰难。浓雾似乎将汽车与外界隔绝,只有车窗外偶尔出现的农舍,让人又回到现实。
“湾塘乡山多地少,基础设施差,远离交通主干道,贫困程度深。”屏边苗族自治县外宣办主任李婵介绍。大山深处的贫困,正是红河州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切实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摆在重要地位和突出位置,抓紧再抓紧,做实再做实:
州委多次就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密集下发10余个扶贫开发重要文件;
作出加速推进南部山区综合开发、举全州之力打赢脱贫开发攻坚战等重大扶贫攻坚决策部署;
坚持规划引领,集中力量组织编制和实施扶贫开发重点规划,切实加大工作和扶贫投入;
每年安排专项补助资金1.3亿元支持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安排7000万元支持北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建设,协调推进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和贫困地区扶贫攻坚进程;
高位推动黄连山地区综合扶贫开发、南部山区综合开发、整乡推进等重大扶贫项目落地实施,实现了扶贫资金逐年增长及社会扶贫的广泛参与,加大扶贫工作支持和资金投入。
一个个贫困死结被解开,一批批百姓走上致富道路,全州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贫困人口从2011年末的135.47万人,下降到2014年末的71.6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7.9%下降到19.71%,到今年底,全州预计减贫76.1万人,减贫率56.2%。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脱贫攻坚,剩下的都是“硬骨头”。2014年底全州尚有贫困人口71.65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12.5%,居全省第三位;贫困发生率19.7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22个百分点。贫困行政村527个,占全州行政村总数的40%,有贫困乡镇58个,占全州乡镇总数的44%。
再硬的骨头,也要啃。未来5年,红河州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采取超常规办法,拿出过硬措施,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大幅增加投入,加速贫困人口脱贫步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破除瓶颈制约;坚持区域开发战略,有效破解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凝聚汇聚多元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通过完善机制、畅通渠道、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引导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兜底等8大工程,确保全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时期新思路
建立区域精准开发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的模式
尽管红河州取得的减贫成就值得肯定,但州委、州政府对贫困现状的认识依然格外清醒:
七成以上的贫困人口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片区、南部六县,95%以上的绝对贫困人口在南部,南部地区是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北部山区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社会发育程度都与坝区存在较大反差……
“脱贫攻坚到了决胜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扶贫办主任庄斌介绍。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金竹寨,阳光下,一栋栋橘黄色的水泥房沿山坡而建,静谧安详,说起以前在山上的生活,金竹寨支部书记毛波三直摇头:“日子太难过了,根本吃不上白米饭。”以前看见工作队都吓得躲起来的他,如今穿上了西服、白衬衣,还有锃亮的皮鞋,一口顺溜的汉话,证明着从原始社会直过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苦聪人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种植木薯、香蕉,外出打工等,全寨人均纯收入达1760元,还有了低保。”毛波三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金竹寨翻天覆地的变化,映射出红河农村从贫困走向小康的沧桑巨变。
“采取实施区域精准开发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的办法,探索推进建立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脱贫攻坚的红河实践。”红河州建立跨村、跨乡、跨县梯次推进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的跨越式扶贫开发模式,运用政策“组合拳”,促成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向贫困地区汇聚,整合各行业部门资金近100亿元,实现区域内道路成网、产业连片、区域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公益事业全面发展,实现推进一片成功一片、实施一片脱贫一批。
“举全州之力,无论脱贫资源的动员和调动,还是具体项目的实施和推进,以经济发展为带动、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红河扶贫实践,丰富了全省的减贫模式。”一位长期关注红河州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研究员如此评价。
贫穷不是宿命
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重点就是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红河州切实在“七个精准”上下足了工夫:精准确定扶贫对象,在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管理与运用上下工夫;精准因村派人,在建立健全“挂包帮”长效机制上下工夫;精准确定扶贫思路,在治贫思维理念上下工夫;精准安排扶贫项目,在项目布局上下工夫;精准使用资金,在资金投向上下工夫;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在精准施策上下工夫;精准实现脱贫成效,在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上下工夫。
思路引领出路,针对贫困地区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勇于突破,一个又一个脱贫新亮点涌现:
——红河县算好“六笔账”,围绕房、粮、经、养、工、学,统筹算好每户贫困户各种收入总和,确保贫困人口收入均能达到脱贫标准,为一户一法帮扶找准切入点。
——山色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民族村寨。泸西县结合山色村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着力推进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村打造,如今的山色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风电花海民俗风情原生态观光旅游村。
——建水县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创建扶贫智能管理软件综合平台。通过“一键操作”完成扶贫业务流程,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为精准脱贫构建科技支撑。
——绿春县巧借对口帮扶、信贷支持和招商引资“三只援手”,主动加强与上海青浦区、重庆大学和云锡公司等28个对口帮扶单位的对接联系,推动“单向帮扶”向“双向合作”转变。
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关键是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12月10日至11日,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对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总体安排,这是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动员令和誓师会。
“未来5年,我们将对贫困乡镇、贫困村寨分批分步实施精准脱贫帮扶,使群众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不让一个贫困乡镇落伍,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蒙自市扶贫办主任李婷对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役信心满满。
“以前,牛马和人住在一处,房子太窄太小了,经济太困难,真是没办法。现在,房子建起来,老老小小住得安全舒服,谁都高兴。”享受到脱贫攻坚惠民政策的蒙自市老寨乡老营盘村村民代保得,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期待。
记者 李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