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 说
力争到2017年,昆明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00户;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全部工业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达到30%以上;轻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50%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3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5%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0万元/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到1.65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当前,昆明市工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集中显现,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和低价格竞争为主导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同时结构调整阵痛显现,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势在必行。
昆明市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积极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创新产业集群,攻克一批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性技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支撑助推工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型项目,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筑“一核两翼六板块”
依据各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等条件,昆明市高位统筹推动,实现产业与城市、土地、环保、林业、物流等规划相互衔接,昆明市全面构筑“一核两翼六板块”工业布局体系,支持滇中产业新区工业产业发展,形成与滇中城市经济圈融合发展、差别竞争的工业产业格局。
“一核”,即都市工业核心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工业产业等都市型工业,带动与之配套的现代流通、科技信息、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业发展核心区禁止发展三类工业,禁止发展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危险性项目。
“两翼”,即两个重要的工业发展区域。一是昆石沿线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有色冶金、建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旅游商品加工业。二是滇池东岸安晋沿线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磷化工、稀贵金属、新材料、农特产品及食品加工等产业。
“六板块”,即以工业园区为核心,构筑产业相对集中、层次分明、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六大工业板块。即都市工业核心板块、宜良—石林工业板块、马金铺—晋宁—海口工业板块、经开区—阳宗海(含呈贡)工业板块、富民—禄劝工业板块、东川—寻甸—倘甸工业板块。以板块建设彰显工业聚集区核心产业,放大政策优势,提高经济规模效应,与滇中产业新区托管三地融合发展、差别竞争,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立“重点项目库”
昆明市将建立“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库”。实施“2143”重点项目年度工作计划,即每年重点推进100项新增投资重大项目、100项重大技改项目,抓好30项科技成果产业化、30项延伸产业链条、30项节能降耗减排、30项“两化”融合项目。
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骨干,每个重点行业选择10户龙头企业和10户高成长性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集中资源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和100亿元的梯次企业群,打造一批彰显地方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做专做精一批中小企业,坚持“专、精、特、新”,突出协作配套、集群发展,推进全民创业,建设创业基地,优化创业服务。每年培育新增5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年重点培育100户中小工业企业和100户民营科技企业。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昆明市还将深入实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建立全市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库,强化服务职能,实施动态管理。
进一步规范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服务协调工作,着力解决项目在引进、落地、建设、投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从产业发展、优化布局、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为工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到2017年,在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建设10个新兴产业基地。
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昆明市将简化审批程序,严格限时办结,为企业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做到行政审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无条件、审批无阻力、程序无障碍,营造最优的投资发展软环境。推行投资主体“零限制”、名称登记“零门槛”、注册登记“零收费”、审批发照“零障碍”等市场准入政策措施,着力优化法治环境和服务环境。建设政策研究、协会商会、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品牌、市场开拓、融资担保、人员培训、管理咨询、创业辅导、检验检测等一批具有基础性、协同性、开放性特点的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和上市融资服务平台,切实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