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州市 > 正文
弥渡花灯别样“红”
      发布时间:2015-07-05 15:52:38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记者 张彤 摄

美编 刘一飞 制图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当《小河淌水》经典名曲一响起,《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花灯就仿佛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弥渡,花灯文化几乎融入弥渡人一年四季的民间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融入了弥渡人的血液里。“年年有个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弥渡花灯朗朗上口的旋律在村村寨寨一唱响,整个气氛就热闹起来,人们像过节一样欢快。五月栽秧唱《大舜耕田》,“我五月栽秧水又深,栽秧打失绣花针……”喝酒唱起《一杯酒》,“一杯酒,满满升,妹陪小郎把酒斟,金杯歇在银盘上,郎一杯来妹一杯……”而且,民间花灯表演活动十分盛行,可谓是“城乡无处不花灯”。在民间有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才进弥渡坝,处处锣鼓声”,成为弥渡自古以来就有的旖旎风情。

近日,弥渡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花灯艺术之乡”荣誉称号,这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也是弥渡县继2014年12月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后的又一个“重量级”荣誉。

弥渡花灯是云南花灯九大派系之一,素有“云南花灯比山茶 弥渡花灯别样红”的美称。在云南花灯大家庭中,独树一帜。然而,由于弥渡建县较晚(1912年),文献对弥渡花灯的记载极为贫乏,时至今日,对弥渡花灯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

有的说始于唐宋,至今灯神牌位仍传承着“大唐德道老郎君”;有的说始于元明,花灯中现仍保留着与明太祖皇后有关的大脚婆角色。但无论是始于唐宋,还是明清,都是说明弥渡花灯源于中原文化,吸收了江南文化,融入了弥渡汉族、彝族、白族的音乐舞蹈元素,从而演绎出屹立于云南花灯之林的弥渡花灯文化。如《孟姜女寻夫》《新十杯酒》与上海的《春调》如出一辙,《叠断桥》与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相似,《一杯酒》《虞美人》等曲调则和全国许多地区的曲调大致相同,花灯调《一压三》的曲式结构、调式色彩和白族《一字腔》《白族调》相同,《十大姐》《绣罗裙》等曲调则富有弥渡山区浓郁的彝族山歌小调的韵味。

新中国成立以来,弥渡花灯曾九度登上省级艺坛,七进京城,六次亮相央视。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和省州以及部队文艺工作者,纷纷深入弥渡采风收集花灯音乐,并见诸于国家和省级音乐刊物。1961年、1983年云南省花灯剧团、省群众艺术馆及弥渡县花灯剧团、县文化馆先后出版的《云南花灯选曲100首》和《云南花灯音乐·弥渡部分》,系统地收录了弥渡花灯曲调,在黄虹、杨放、袁留安、尹钊等云南著名音乐家的鼎立传唱推介下,使弥渡花灯走向全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其中,花灯名曲《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蜚声海内外,《双采花》《梳妆调》《一压三》等花灯曲调在省内外传唱引用。独树一帜的花灯艺术使弥渡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花灯之乡”称号。2008年6月,国务院将弥渡花灯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10月,云南省第二届花灯艺术周在弥渡成功举办。

弥渡花灯基础广泛。弥渡人把花灯演唱与龙狮组合表演,称之为“玩灯”、“闹花灯”。玩灯的古规十分考究,县内多数地区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七、十八结束。玩灯的准备阶段称为“团灯”,各村一般由“灯头”组织灯班,负责筹集资金和召集人员扎裱龙狮,聘请德高望重、擅长表演的民间艺人到灯班主持玩灯的全过程。玩灯前,举行“接灯”仪式,结束时“谢灯”,祭祀“龙王”、“水神”,祈求一年平安。灯班边舞边行叫“过街灯”,在固定地点表演叫“团场灯”。

表演时不分男女老幼,浓妆艳抹,手持各种道具。弥渡花灯最大的特点是无论在街头和场院演出,均无布景,不分场次;演员表演自如,边走边唱边崴,没有固定程式,表演比较随意,生活气息浓厚。花灯内容有排灯开道、龙狮表演,凤引麒麟、旱船、白鹤、蚌壳、钱鞭、高跷、云高台,大唱、小唱等。

“大鼓响,庄稼长”,人们春节玩灯,是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因此,耍龙舞狮唱灯也称“太平灯”。然而,弥渡县民间花灯表演艺术活动,就不仅限于在春节、元宵了。 民间的祭祀活动唱祭祀花灯,盖新房“垫土”(奠基)表演花灯折子戏,洞经音乐也有用花灯唱经的。规模较大的洞经音乐会,最后的仪式以唱“簸箕灯”结束,表示功德圆满,皆大欢喜。

每年密祉元宵花灯节,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原生态花灯灯会,是花灯文化的活化石。密祉是仅有人口1.6万人的小镇,但在元宵灯会时,村村有灯班,老幼齐上阵,参与演出的人员竟有五六千人。它组织的自发性,民众参与的自觉性和广泛性,以及灯会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堪称“一绝”。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30人以上的民间业余花灯就有416支,这些花灯队长期活跃在城乡,成为 “永不走的宣传队”。

作为专业院团的弥渡县花灯剧团,现改制为弥渡县“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是唯一的国有县级文艺事业表演单位,也是省内具有完整建制的5个县市级花灯剧团之一。自1956年建团以来,搜集、整理、创作、移植了一批优秀剧(节)目,如传统花灯剧《大舜耕田》《赶花轿》《四块腊肉一只鸡》,现代花灯剧《规划到乡》,花灯歌舞《十二月花》《文化货郎》《小河淌水》《十大姐》《绣荷包》,移植花灯剧《龙江颂》《红灯记》,新编历史剧《彝汉情》,古装花灯剧《求名记》等流传至今,并在花灯界广为传唱。1957年,剧团青年演员杨庆和、吴丽华参加云南省赴京文艺代表团演出的弥渡花灯歌舞《十二月花》,得到首都观众的好评,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1年,剧团赴北戴河进行商业演出,受到许嘉璐副委员长的亲切接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县花灯剧团先后编写出《弥渡县花灯音乐集成》,与省花灯剧团编写出版了《云南花灯·弥渡部分》,共收入花灯曲调181首。从此,弥渡花灯艺术走上了普及提高、传承创新道路。60年来,剧团坚持自带行李送戏下乡慰问演出,全体演职人员踏遍了弥渡的山山水水,累计演出1796场,受众面达68.4万人次。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县委、县政府先后提出“唱响《小河淌水》,跳红弥渡花灯”、“建设中国花灯文化大县,世界《小河淌水》名曲名县”等的发展战略,命名“花灯文化名村”和百户“花灯世家”,举办首届花灯“十大姐”选美大赛和花灯文艺大奖赛活动。县花灯剧团创作花灯组合集体舞、花灯健身舞系列,在全县广大群众中迅速普及推广。最近五年来,剧团打造精品,创作了优秀剧目《正月十五闹花灯》和《山村医生》。在参加全省“花灯艺术周”、“新剧目展演中”屡获大奖,在云南省文艺界呈现出“弥渡花灯文化现象”。

2008年9月,弥渡县启动了“花灯民歌进校园”工程,把《花灯民歌音乐》作为全县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把花灯健身操、健身舞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该工程实施7年来,共有30多万人次中小学生接受了弥渡花灯民歌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的教育。2013年该县还命名了100名花灯民歌文化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500元的传承补助经费。

弥渡花灯一路走来,散发着泥土芬芳,植根当地群众,在云岭大地上绚烂绽放。

李悦春 李武华 

责任编辑:张碧玉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