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首页 > 观点 > 正文
留住“溜索乡愁”
      发布时间:2016-12-09 11:57:42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据日前《云南日报》报道,怒江第二批18座“溜索改桥”建设项目完成。在国内许多地区早已进入高铁时代之际,怒江的“溜索改桥”建设项目似乎算不了“高大上”,但对于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云南来说,却是跨越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值得深刻铭记。
    从记者摄影的照片看,由溜索改成的独龙江肖旺当桥不仅雄伟板扎,而且富有民族文化特色,水泥柱上绘有多彩图案,如同穿上了少数民族织锦。然而,“溜索改桥”后,如果旧的溜索不再进入人们的视野,就不算把好事做彻底。
    溜索曾是过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一带的藏、傈僳、怒、独龙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云南只有怒江大峡谷地区仍保留着溜索过江这一独特的交通方式。溜索固然是交通落后、经济贫困的产物,但也是云南各族人民不畏艰险、改造自然的象征,是他们适应特殊自然环境的智慧发明。近年来,一些地区的溜索已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包括单人、双人、男女混双过溜及人与物、人与畜等多种过溜项目。而在许多外地旅游者的眼中,到了怒江如果不参观或尝试一把溜索过江的“担惊受怕”,就等于没有到过怒江。
    或许今后,横架在怒江上的大桥会越来越多,但不必匆忙让溜索退出历史舞台或纳入脱贫“负面清单”。我以为,怒江应该留下这样一些“溜索乡愁”:在“溜索改桥”建设项目进行的同时,把溜索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和旅游、健康资源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不同历史时期的溜索分为牦牛毛绳索、藤蔑编绳索及钢丝绳索等多种,过渡工具有竹、木制的溜板、滑轮或特制座位,其中还有不少动人的传说故事,利用这些资源足够建一个溜索历史博物馆,但最好是保留“活态的历史”,比如在怒江旅游线上适当开展安全而刺激的凌空飞溜运动娱乐项目,让游人亲身感受怒江大峡谷的惊险壮观,以及云南交通事业发展的“冰火两重天”。

责任编辑:关喜如意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