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要闻云南 观点 云关注 州市 文体 辐射中心 云视觉 信息公开
云岭论坛 “活化”的乡土文化才有活力
      发布时间:2016-05-30 16:49:10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余国鹏

前不久颇受关注的电影《百鸟朝凤》,真切道出了当下乡土文化的窘境: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乡土文化的生长土壤和空间逐渐缩小,活力减退,传承乏力。这种现象在城镇化加速、社会转型加剧的大趋势下愈演愈烈,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乡土文化,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

乡土文化是乡土中国的根,是我们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也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重要动因。尽管到2015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达7.7亿,城镇化率达到56.1%,但多数城里人的乡村记忆依然存在,乡土文化习俗依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乡同源,说的就是除了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有区别之外,城里人和农村人分享着共同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乡土文化的种种表现形式仍然是我们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情绪的重要途径。

保护传承乡土文化,面临困境也拥有机遇。关键在于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创新,取精华去糟粕,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活力。

乡土文化是活的文化,体现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从中汲取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营养。可以说,找到与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成功,而这最需要的就是创新。举个例子,丽江白沙古镇手工打制铜器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其中一名铜匠将自己打制的铜器与旅游产业接轨,还在网上搞起订制服务,年收入超过了20万元。现在,这位铜匠已经有了五六名学徒,保护传承的效果非常显著。在云南,很多乡土文化项目都被列入了非遗名录,近年来我省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一些地方结合实际,创新形式,让非遗在民间“活化”,正是找准了乡土非遗保护的重点。

“活化”乡土文化,还要慎重思考何为乡土文化的问题,坚决拒绝不良文化的侵袭。在当下保护乡土文化的潮流中出现了一种应该旗帜鲜明反对的现象:不管值不值得、应不应该,一些地方或笼统地给乡村传统习俗套上保护传承的帽子,一味死守下去;或附庸风雅崇洋媚外,一股脑地搞“拿来主义”。这样的保护工作容易导致乡土文化走向低俗化。让优秀乡土文化产生新的活力,我们应该在传承中用积极向上的文化去巩固新农村的文化阵地,在创新中守护住我们的乡土文化之根。

责任编辑:李享
云南日报网 滇ICP备11000491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1999.11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云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1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监备案